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如今,甘肃省的乡村正在经历一场美丽的变革。
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入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成功创建省级“和美乡村”和国家4A级景区;平凉市静宁县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静宁苹果”走向全球;张掖市高台县,通过“小积分”激活大德治,让移风易俗在城乡处处展新风......
一幅幅和美乡村的新画卷正在陇原大地上如花绽放。
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仅一字之差,陇原乡村“变”在哪里?
近年来,甘肃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域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现了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的多面蝶变。
今年,我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分区分类高效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改厕、改厨和农村移风易俗等工作,让一批批美丽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截至10月底,全省完成改厕22.5万座,卫生厕所累计达到328.2万座,常住农户普及率达到82%;
全省自然村组道路硬化率达91.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29.98%,清单内85条农村黑臭水体已全部完成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实现全覆盖;
累计14个县区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天祝县“引导群众参与共建和美乡村”案例入选农业农村部乡村建设推进机制案例;
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集中开展农村高额彩礼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累计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6个、示范村60个;
武山旋鼓、南梁说唱、洮河绿石砚等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入选全国典型案例,临夏队获得2024年“村BA”球王争霸赛全国总决赛亚军;
……
一组组数据,是一年来甘肃省和美乡村建设的有力证明和最直接体现。
乡村美,要宜居。若美在面子,和则要有内涵,怎么“和”?
在平凉市灵台县上良镇的旧集村,为了化解邻里间的纠纷,村里搭建了一个说理、议事的平台——“老景说事室”。村党支部组织农民群众选出热心公益、认可度高的“能人”为“调解人”。“老景说事室”的调解人景四辈说,“只要村民的事,不论大小,说事室就是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的‘缓冲池’。”该说事室运行以来,邻里间不仅更和谐了,还传承了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展现了和美乡村的新风貌。
再如漳县四族镇在乡村治理中深入推行基层协商,着力革除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组织有威望、公道正派的老党员、老干部和有想法、有干劲的青年加入村协商议事会,围绕民生实事开展协商议事,让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形成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乡村自治新模式,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诸如此类的基层治理模式,在陇原乡村处处涌动。
年末岁首,辞旧迎新。在新的起点上,陇原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决心,脚踏实地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提升治理内涵,持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和谐的美丽乡村,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