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马军华 黄维涛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是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平川区复兴乡将党建引领集中安置点治理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重要任务,从组织保障、就业增收、有效融入三方面发力,有效解决该乡搬迁人口120户403人如何管、如何富、如何稳问题,着力探索党建引领集中安置点后续治理“复兴路径”。
组织引领聚合力
坚定群众“搬迁决心”
近年来,平川区坚持以组织引领的“一根针”,串联起搬迁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同时建立“党建+搬迁”工作体系,成立了以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各部门、村、社共同协作的工作机制。
平川严格靠实工作责任,坚持主要领导周调度、包村领导和村委会“日研判、日调度、日推进”的工作模式,确保从乡镇到村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攻坚克难,在一次次的入户沟通中,全乡党员干部以实实在在的举措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搬迁动力、治理效能。同时,为进一步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乡党委、政府与上级积极对接,在10万元补助+5万元贴息贷款“10+5”的基础上,争取省、市、区财政按8:1:1的比例贴息5年,协助搬迁户作好抵押担保并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2024年四季度,乡村两级干部入户调查搬迁群众满意度,群众对搬迁政策的满意度达100%,对配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满意度达97.5%,对住房的满意度达98.3%,对就业脱贫措施的满意度达99.2%。
设施建设高标准
保障群众“居住舒心”
平川以群众“安居乐业”为目标,着力将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建成“绿色家园,幸福小区”,以商品房标准打造“设计最优、质量最佳、速度最快、环境最美、服务最好”的“五好”保障房,采取自建联建的方式,建设房屋120套,安置搬迁农户120户。
为全力补齐配套设施,平川采用“政府补贴9000元+群众自筹1500元”的方式,为96户群众改造上下水、新建卫生间;硬化道路19.6公里,安装路灯80盏,建设养老服务中心1座。同时,投资48.1万元,完成绿2000平方米,建设小花园21个,设立保洁岗位11人,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确保搬迁群众住得舒心。
就业产业两手抓
激发群众“致富信心”
搬迁是手段,产业是路径,致富是目的。平川区复兴乡紧盯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以稳增收为重点,坚持产业和就业两手抓,确保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以提高耕地抗旱保墒、稳产增产为目标,以洮河人饮管网为依托,建设高效节水农田,争取全乡沟坝地全覆盖;着力打造万亩标准化“菊芋种植产业园”“马铃薯种植产业园”和3000亩标准化“小杂粮种植产业园”,做强现有主导产业,提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与此同时,平川瞄准区位优势及地理环境,淘汰低产能的小作坊、小加工,打造复兴农业产业园区,发展面粉、胡麻油、马铃薯淀粉、粉条等农产品深加工,计划新建马铃薯淀粉厂,拓展产业链条,做响绿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此外,平川还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民”等模式,做优农业经营体系,利用公司入股,成立协会,联合社等方式,通过资源入股、要素分红、订单农业、基地务工等形式,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整合全乡个体合作社,集中资源、抱团发展,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