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康县白杨镇:冷水鱼游出致富路
2024-12-06 17:28:48 来源:甘肃农民网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杜宁生 文/图

 一水护池将绿绕,泉水清甜鳟鱼肥。近年来,康县白杨镇依托丰富冷水资源优势,着力在“苗种孵化+成鱼养殖+休闲观光+加工销售”构建冷水鱼养殖一体化产业链上做文章,成立白杨镇冷水鱼联合党支部,不仅壮大了生态渔业的规模,也让群众打开了“靠水吃水”的致富新思路,迈开了乡村振兴的有力步伐,让优质美味的冷水鱼“游”出了致富路。 

青山连绵,河流潺潺的白杨镇,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有燕子河、元曲河、火烧河、南城沟河穿境而过,纵横交错,其水质清澈,水温适宜,溶解氧含量高,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白杨镇发展冷水鱼产业示范养殖基地20.5亩,其中虹鳟鱼12万尾、七彩鲑2万尾、金鳟2万尾,总计16万余尾,并计划于2025年孵化三倍体虹鳟15万粒,美洲七彩鲑10万粒、红眼金鳟10万粒。

“冷水鱼对水质水温要求高,当初选择做这个产业的就是看中这里水好、生态好,确实是冷水鱼养殖的风水宝地,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冷水鱼的品质和产量都有保证。”康县朱家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朱景星介绍道。

走进康县朝地养殖家庭农场,不同品种的虹鳟鱼在养殖池中畅游,摆动着尾巴不时溅起水花,郭朝地正忙着打包今天的订单。“我们原生态的冷水鱼很受欢迎,现在生活好了,大家不仅吃鱼还想吃好鱼,所以我们的鱼不愁销路。”他说着,难掩脸上的喜悦之情。

白杨镇采取“人放天养”的生态养殖方式,采用长流活水养殖,良好的水质生态环境与寒冷气候,为池塘自身水体净化提供充足的时间,让鱼类水产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和细腻的口感,深受消费者青睐。

随着农旅康养游、渔业文化与饮食文化的深度融合,白杨镇依托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家庭农场,形成了虹鳟鱼宴等特色冷水鱼“名吃”,还可以体验垂钓的乐趣,打造白杨镇特色“渔旅”名片。

“我们这里回头客多,尤其对虹鳟鱼宴情有独钟,因为我们这里水质清澈无污染,鱼类生长缓慢,鱼肉肌纤维细、密度大、肌纤维面积比大,所以细腻口感、弹性好。”康县江帆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业江说。

“成立白杨镇冷水鱼产业联合党支部,是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以村企社融合发展模式为基石,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延伸链条与创新融合,有望把冷水鱼产业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支柱力量。”白杨镇人大主席成万春信心满满。

一尾鱼,撬动一个产业。下一步,白杨镇将通过集体经济引领、优质种苗供应、销售网络共享等方式,采用公司+农户的方式带动有意愿的群众发展冷水鱼养殖,从资源条件的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潜力,因地制宜,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转变,打造乡村振兴、兴镇富民的特色名片。


责任编辑:杨万明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