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张靖坤 张云婷 文/图
近年来,平川区王家山镇党委针对全镇各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单打独斗困难多等问题,积极转变发展思路,以党建联建为纽带、资源共享为路径,引导于大川村、万庙村、大营水村等4村联合成立了白银永合益商贸有限公司,通过“跨村联建”抱团发展、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蹚出了一条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
做实头雁文章 夯实“跨村联建”发展基础
于大川村红辣椒储存大仓。
王家山镇坚持把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优良和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致富带头人选拔进入村“两委”班子,从返乡大学生、社区退休人员中选聘村文书3名,不断充实村干部队伍力量;建立干部联村包社帮户制度,由2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包抓1个村,安排1名干部包抓1个社,负责帮助村“两委”解决村民反映的实际问题,加强村级组织工作力量,通过党员群众联名推荐等方式,注重从现任村“两委”成员、农村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本乡本土大学生等群体中储备9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20名村干部后备人选;依托区委党校、镇党委党校、村级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聚焦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农村实用技术等内容开展线下集中培训164人次,组织参加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网络培训78人次,打造出了一批“懂农业、善经营、会管理”的集体经济“领路人”。
推动资源流转 注入“跨村联建”发展活力
白银永合益商贸有限公司机械工程车辆。
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王家山镇党委引导公司秉持联合发展、为农服务、与农合作的宗旨,按照统计类别明晰、基本信息齐全的原则,全面摸清各村富余劳动力、闲置机械工程车辆底数,共摸排统计出富余劳动力171名、机械工程车辆43辆,吸纳30余名富余劳动力参与到“陇电入鲁”“山东华达”等小型工程承揽项目中来,租赁闲置铲车1辆、租赁收益5万元,承揽工程收益24万元左右,有效推动集体产业发展多元化,促进农民收入渠道多样化。同时,针对线下宣传渠道相对较窄的问题,该镇党委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转变,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帮助公司申请创立“抖音、快手”电商平台号,利用直播带货的方式,促进自产农副产品销量,加强代理农副产品筛选,着重把好产品关口,掌握市场信息,降低农民生产成本,让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实惠。截至目前,该公司通过出售种子、化肥等农资物品实现总收益35万元左右,2024年6月拿出20万元经营性收入给各村分红。
突出特色产业 拓宽“跨村联建”致富路径
大营水村中药材(灵芝)种植试验大棚。
大营水村中药材(石斛)种植试验大棚。
该镇党委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发展思路,通过以“品”带“业”,以“业”致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有效增强产业发展抗风险能力,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于大川村采用“合作社+公司+农户+公司”运营模式,示范种植500余亩订单辣椒;井尔川村采用“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带动农户、合作社种植硒甜瓜2000余亩,与17个流动商贩达成“产销对接”合作;大营水村围绕“东药西果”的产业布局,引进“南药北植”的种植技术,示范种植板蓝根等传统中药材1000余亩、金耳菌和藏红花等名贵中药材2座大棚;万庙村秉持“绿富同兴”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四荒地”种植文冠果150余亩,为后续产业发展找准了主攻方向。截至目前,该镇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49.47万元,村均达37万元以上,吸纳带动60余名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利用村集体经济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村民改造农家书屋、小广场等民生实事16件,让群众受益,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有效激发了乡村振兴发展活力,实现集体经济、农户“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