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李芳艳 文/图
金秋时节,踏入静宁县,放眼望去,满目皆是生机盎然的景象,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宛如璀璨的“红宝石”。果农们在果园中忙碌穿梭采摘、分拣、装箱、转运……这些苹果将被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
在李店镇细湾村,层层梯田错落有致,果树环绕田间,红果挂满枝头,果农们一大早就开始了忙碌的采摘工作。
苹果装箱中。
细湾村的果农李建祥这几天正与邻居们一起忙着采摘和销售苹果。据他介绍,他家种植了几亩新品种的片红富士,目前已经挂果,还有一些旧果园尚未改造。
“目前我们正在采摘销售大约3万个果袋的片红富士,以每斤4.3元的价格被订购。新品种的片红富士非常受欢迎,今年是个丰收年,苹果长势喜人,果农的收入应该都很可观。”李建祥说。
在李建祥看来,要想卖出好价格,还是要选择好品种,精心培育出优质的果实,让好果卖出好价钱。
四川资阳的客商唐亮正在李建祥的果园采购苹果,他对静宁的苹果赞不绝口。“我在静宁收购苹果已经好几年了,今年主要在李店的常坪、细湾、薛胡等地订购,计划收购300吨。”唐亮说,静宁的苹果口感佳、脆甜适中、耐储存,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喜爱。
果农分拣苹果。
李店镇作为静宁县南部的一个乡镇,苹果产业发展较早,果农种植经验丰富,为苹果种植积累了扎实的技术基础。全镇总面积86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102个社,现有常住人口1.92万人。耕地面积5.2万亩,其中果园面积4.8万亩,挂果园面积4万亩。近年来,该镇通过实施老果园改造、邀请果业技术人员培训等措施,大力提升果品品质,同时优化营商环境,利用“归雁工程”平台,引进果品加工企业,研发苹果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价值链,为果农拓宽了增收渠道。
李店镇今年预计果品总产量将超过13万吨,预计实现产值10亿元,人均收入可达4.5万元,现有冷藏库企业21家,库容11万吨;果袋、发泡网、果筐等包装材料及果脆加工类产业链上下游企业5家,苹果产业不仅壮大了镇域内的经济发展,也是果农的主导产业。
“我们将持续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希望更多的客商走进李店,采购他们心仪的苹果,实现双赢。”李店镇镇长马喜院说。
目前,静宁县的各个乡镇的果园已进入采摘销售季。苹果产业作为静宁的主导产业,经过40年的发展,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静宁苹果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华名果”等8项国家级荣誉、19个国家级大奖,区域品牌价值达到180.86亿元。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百万亩,户均10亩、人均2.4亩,成为中国最大的优质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静宁苹果品牌形象店、直营店15家,平台入驻店铺2900家,出口至欧盟、中亚等19个国家和地区,苹果销售逐步形成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体系,预计2024年产值将达到121.6万吨,产值约7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