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千万工程”的陇原答卷——写在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
2024-09-23 10:34:50 来源: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马雪娟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马雪娟

山川明朗,叠翠流金;沃野织锦,硕果盈枝。

又是一年秋分至,又是一年丰收节。行走在陇原大地的村村寨寨之间,一片片依山傍水优美富足的现代乡村,一幅幅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美好图景,一张张温和喜悦的百姓笑脸,述说着丰收的满满幸福。

近年来,甘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紧盯“农村基本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目标,聚焦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大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区分河西走廊、中部沿黄、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南部秦巴山区、甘南高原五大区域;聚焦村庄美、产业兴、治理好、乡风和、百姓富、集体强六个方面,交出了一份让群众满意的陇原答卷。2023年底,94个乡村被认定为首批“省级和美乡村”。

古村蝶变焕新颜

雨后清晨,扎尕那山势奇峻,云雾缭绕。一辆辆旅游大巴车沿着平坦的柏油路蜿蜒而上,鳞次栉比的现代藏式民居与山色浑然天成,勾勒出一幅具有藏家风情的山水画卷。

“很多人都想不到,以前这里都是狭窄的泥土路,村民进县城大多步行,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住的都是木板房,下面养殖,上面住人,环境非常糟糕。”甘南州迭部县益哇镇代巴村支部书记道杰东主感慨道,村子的变化太大了,现在,这里的人都吃上了旅游饭。

2015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开展“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创建工作。迭部县以全州“环境革命”为契机,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旅游标杆村,带动代巴村等村庄从藏于深山的秘境变成了网红打卡地,展现出蓬勃生机。

路宽了,景美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越来越多,代巴村的40户人家几乎都在开办民宿、农家乐,出去打工的年轻人也都回来了,全村人靠着绿水青山吃上了旅游饭。

既要留得住乡愁,又要看得见远方。在和美乡村的建设道路上,村村寨寨的传统民族特色不能丢。

走进庄浪县卧龙镇孙河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环境优美、乡风文明、和美幸福的农村新画卷,提起村里的变化,群众打心眼里高兴。

“今年,村上把广场硬化了,公园都修好了,村内的各个巷道都硬化了,自己家的车都能开到家门口,交通便利了,我们生活得越来越好。”孙河村村民孙祥来说。

代巴村和孙河村的嬗变,正是我省多措并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完美写照。现在,全省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和通客车的比例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0%,行政村互联网实现全覆盖,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超过76%,生活污水治理率28.11%,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到了99%的自然村。

全省各地普遍把规划设计作为“先手棋”,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打造保留乡味乡韵、又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宜居乡村。

塑形铸魂促和谐

临近中午饭点,临夏市折桥镇慈王村的幸福食堂里飘出阵阵饭菜香。年过六旬的老人们相继来到食堂,刷卡入座,食堂内工作人员贴心地为他们盛上饭菜,老人们一边话家常,一边享受着可口的饭菜。

慈王村党支部书记张彩霞告诉记者,为解决留守老人们吃饭不准时、不营养的问题,村里建成了“幸福食堂”,让60岁以上的村民在这里集中就餐,力求让老年人得到最大的实惠。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其中,乡村善治至关重要。如何实现乡村治理的“同心圆”,群众是主力军,全民参与是关键。

玉门市玉门镇南门村采取党员服务和村民自治的方式成立工作小组,并创立新时代文明“积分超市”。工作组根据村民房前屋后及室内卫生、垃圾处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打分,让村民充分参与乡村治理的各个环节,并对参与治理的村民实行购物优惠和享受积分兑换。

“我今天领了一提抽纸,下个月继续努力争取再多挣点积分,到时候兑个水壶。”说起“积分超市”,南门村村民李瑞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现在村里的氛围特别好,大家都你追我赶地积累积分。”

近年来,岷县不断优化孝善“品牌+”服务,示范打造“德孝生日宴”志愿服务品牌,为70岁以上老人过集体生日,组织志愿者现场挥毫泼墨添福增寿、医疗志愿者传授保健常识、社工志愿者义务理发。同时,孵化做实“逢‘5’环境清洁日”“十五分钟早课堂”等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拓展的孝善文化活动正成为撬动乡风文明建设的有力支点,纯正了乡风,凝聚了村魂,使当前农村面临的诸多问题找到了有效的解决新路径,让乡村振兴不再遥远……

以一村,观一城。近年来,我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累计创建6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60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等一批经验做法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推动了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建设。

全省各地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实施“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领导干部与特困群众结对子、当爱心家人,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

宜居宜业共擘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抓手。“面子”改变了,“里子”更得提升。如今,环境改善、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的生动局面在我省全面铺开。

金秋时节,走进天祝县哈溪镇西滩村村民宋占寿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只见连片种植的黄芪、当归生长茂盛。去年,他家种植的中药材卖了个好价钱。今年,他们又一次性流转了100多亩地,种植中药材。

今年以来,天祝县紧扣农业优先型定位,因地制宜发展适宜当地种植、效益明显的中药材产业,带动群众发展致富,为乡村振兴找到了一剂“良方”。目前,全县已建成千亩集中连片中药材种植示范产业带3个,中药材累计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涉及15个乡镇,带动农户2600多户。

在全面推动产业振兴的同时,“美丽乡村”还进一步带动了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助推“美丽经济”在各县市区遍地开花。

扁扁小舟在水面摇曳,顶顶天幕错落有致,露营桌椅整齐排列……每逢周末,永靖县黄河三湾便成了周边群众近郊游的热门地,在山水间乐享假日。

永靖县大力发展乡村游,创新康养游、农业休闲游、研学游等文化旅游新业态,在黄河三湾重点打造了镜湖野奢民宿、达可可营地、黄河天然居等一批“高颜值”的特色文旅新业态,多维展示永靖的文化特色、产业特色和生态特色,助推永靖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不只永靖县,全省各地立足发展实际,全力打造新型旅游业态,让美丽乡村在农文旅产业中“活”起来,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

全省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游则游,在挖掘“土”的资源上下功夫,在放大“特”的优势上做文章,不断提高“产”的效能,以“甘味”品牌建设为引领,壮大乡村产业。2024年上半年,全省一产增加值增长6.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3位。

如今,陇原处处都是一幅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和美幸福新图景。放眼锦绣河山,陇原的乡村故事有了幸福底色,正以前所未有的精神风貌,向高而攀,向新而行,踏出乡村振兴的铿锵足印!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