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塔县鼎新镇首届民俗文化系列活动现场热闹非凡,农事活动变身趣味比赛,群众热情参与,共享喜悦。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曹红祖 侯亚楠 杨晓燕
瓜州:奏响秋季“椒”响乐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吴敏 赵永成 侯心怡
眼下,正是秋茬毛辣子种植的黄金期,瓜州县广至藏族乡卓尼村的椒农们正在忙碌地进行翻地、铺膜、定苗、浇水,现场一片忙碌的景象。
“去年冬天,我种了三棚毛辣子,价格平均都在16元,三棚毛辣子卖了4万多元。今年我打算种四棚毛辣子,最近这两周就能全部移栽完。”瓜州县广至藏族乡卓尼村村民包东玲说。
毛辣椒是瓜州县传统的特色辣椒品种,果实绿色灯笼形,果肉脆、皮薄、极辣,品质佳,在瓜州县乃至酒泉市有着极好的口碑,广受青睐。近年来,广至藏族乡卓尼村坚持“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思路,依托温室改造提升项目盘活全村闲置日光温室,采取“农户+合作社+基地+市场”模式,实现全村温室大棚毛辣椒种植全覆盖。
“村上按照打造‘独一份、特别好、好中优、错峰头’的‘甘味’品牌思路,注册了‘广至藏乡毛辣子’品牌,申报了绿色食品认证,以统一育苗、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水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销售的形式,做大做强毛辣椒产业。”瓜州县广至藏族乡卓尼村党支部书记乔建武说。
为持续挖掘藏乡毛辣子在致富道路上的潜力,广至藏族乡致力于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着力提升藏乡毛辣子产品高度。积极争取民族发展资金80万元。
“今年我们全村计划种植毛辣子100棚,现在8万多株毛辣子幼苗正在移栽,预计9月底可全部完成移栽,11月初就能上市。反季节毛辣子的市场行情也很好,一斤能卖到十几到二十多元。现在群众对发展毛辣子产业很有信心,也干劲十足。”乔建武说。
盘活一村经济,致富一方百姓。广至藏族乡卓尼村的毛辣子由零星种植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化种植,从包装设计,商标注册,绿色食品认证,到冷链加工包装车间,卓尼村的毛辣子已经走上了品牌化发展的道路。下一步,广至藏族乡将继续坚持“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方向,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打响擦亮“藏乡毛辣子”品牌,让毛辣子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金果果”。
岷县:马铃薯喜获丰收采挖忙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马万安
近日,岷县十里镇大沟寨村农民正在采挖分装马铃薯。今年,该镇种植的5900亩冀张薯12号等系列早、晚熟马铃薯喜获丰收,并全面进入收获期,当地种植农户正在采挖收获。
近年来,该镇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每年从外地为群众调运引进高产优质马铃薯品种进行种植,进一步加大马铃薯产业示范引领作用,努力突破马铃薯产业发展技术短板,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灵台:又是一年好“丰”景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王继发
9月13日,灵台县赛粮大赛在朝那镇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基地拉开了帷幕。今年的赛粮活动,由省、市、县农技推广部门组成联合测产组进行田间现场测产。在种植基地,专家们在固定单位面积玉米和大豆田里,对株数、穗数、重量等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并用专业测量仪器测出玉米的含水量,随后进行综合评分。此次赛粮活动在全县13个乡镇逐步开展。
“我们公司在全县种植玉米试验品种143个,示范品种15个,总种植面积560亩,从目前测产情况来看,产量最高的达到1260公斤,平均产量在1000公斤,丰收在望,也为了下一步大田推广优选了品种。”灵台县鑫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得鹏说。
“合作社今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590亩,在县上技术人员精心指导下,目前长势良好。再过几天,玉米、大豆均可收割。”西屯镇柳家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杨健红说。
此次比赛,评分组对各分赛场参赛的种植大户、种植能手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小、产量高低、新技术的应用率、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方面进行评估打分。对农业企业、粮食专业合作社则按照销售率、年产值、全程机械化应用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带动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打分。
平凉市农技推广站粮作科科长、农艺师万旭花说:“目前我们通过实地测产,测得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玉米产量每亩在600公斤左右,大豆的亩产75公斤左右。因为今年大豆玉米整体长势比较好,所以产量与往年比整体是增加的。”
赛粮大赛将充分挖掘灵台县粮油作物单产潜力,树立一批高产地块,集成一批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培育一批粮油种植能手,挖掘一批高产典型。也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了总结粮食种植方法,分享和推广种植经验,挖掘粮食生产潜力,促进增产增收的交流平台,为灵台县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民乐:万亩谷子喜获丰收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王晓泾 茹兴
9月18日,在位于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工业园区的甘肃滨河万亩有机谷子种植基地,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工人们趁着晴好天气,加紧收获谷子,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近年来,该县立足日照充足、气候冷凉、病虫害小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土壤洁净、灌溉水质无污染的农业基础优势,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从科技支撑、机械化收获、配水灌溉等多个环节,大力发展优质绿色有机无公害谷子高粱等绿色作物种植,实现“劣势环境”发展“优势产业”新突破,探索出沿山冷凉灌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