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马丽丽 张月亭
随着静宁县“归雁工程”战略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像郭永红一样,带着新思想、新技术返回家乡,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引领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领头雁”。
金秋时节,走进郭永红在静宁县四河镇上赵村流转土地种植的千亩青贮玉米基地里,一片繁忙的收割景象。运输车和收割机在田间穿梭,长势喜人的青贮玉米被迅速收割、切割、粉碎……郭永红亲自指挥着现场,确保收割工作的高效进行。
“今年的雨水充足,预计每亩青贮玉米的产量能达到三吨半,每亩收入在1000元左右。”郭永红说。
2018年,郭永红带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农业的热爱,返乡创业。他在静宁县成立了宏远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静宁县丰之华食用菌有限公司,创新性地打造了“合作社+农户+市场主体”的经营模式。通过流转1000亩撂荒地,他实现了饲草玉米的大规模、集约化种植,并建设了33座食用菌大棚和一座生产车间,推动了玉米种植与蘑菇种植的融合发展。
今年,郭永红的千亩玉米预计综合收入将达到100万元,季节性用工超过40人次。食用菌大棚预计生产20万棒食用菌,产量60万斤,产值约240万元,带动本地农民就业超过20人次。
郭永红介绍,他的合作社自2021年起积极参与撂荒地整改,流转了四河和双岘等镇的1000余亩撂荒地,用于玉米种植。这些玉米不仅用作青贮饲料,还用于收购玉米颗粒,而玉米秆和玉米芯则用于食用菌的生产。
致富路上不忘乡邻,经过几年的发展,在郭永红的带领下,合作社从最初的五人发展到现在的十几人,不仅带动了乡亲就业增收,还提升了当地群众对食用菌生产和玉米种植的积极性,拓宽了增收致富的渠道。
31岁的翟彦斌,作为合作社的一员,从蘑菇销售员到收割机手,五年来在郭永红的指导下,逐渐成长为一名全能型人才。“我在合作社每年平均收入是7万元,日子也越来越好了。”翟彦斌说。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郭永红和他的团队正以新理念、新模式、新活力,为家乡探索出一条产业兴旺、村民富裕的新路子,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