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杨万明 文/图
翰墨飘香,丹青溢彩。8月17日的通渭县城热闹非凡,一大早,四乡八邻的群众向着同一个地方涌来,迎接独属于通渭的一场文化盛宴——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在活动举办地通渭天象文化综合体广场上,书画展览尽显书法之美、艺术品交易推动文旅消费、名家采风促进文化交流……此刻,在这个地处甘肃中部的小县城里,翰墨飘香,深入骨髓的文化气息,引来了八方嘉宾欢聚一堂,为书法爱好者献上一场艺术交流、思想碰撞、文化交融的盛宴……
以“会”为媒 宣传推介区域品牌
书画艺术的盛会,必定少不了文房四宝的身影。在天象文化综合体一楼展厅里,参展客商带来的笔墨纸砚引来了大批观众驻足。“这是甘肃独有的洮砚,它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洮砚以洮河绿石为材,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饮誉海内外。其雕刻选题图案多以汉、藏民间流行的传统图案和现代图案为主,一般有龙凤图、宗教饰物图、谐音寓意图……”听着参展客商的介绍,来自上海服务梦生集团的参会客商段先生频频点头。他告诉记者:“没想到西北的小县城有如此厚重的文化氛围,一方小小的砚台佐证了甘肃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可别小看眼前这些泛黄的纸张,这可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西和麻纸’。”来自西和的参展商自豪地介绍着眼前的产品。“‘西和麻纸’制作技艺始于西汉时期,具有纸色古朴、纸质柔韧、耐磨等特点、特别适合传统书画装裱、各种纸活工艺制作、包装等。”
以“节”会友 促进文化交流
此次节会的一大亮点是以“同心共筑中国梦 翰墨齐颂新时代”为主题的三省四地“中国书法之乡”书法联展。来自我省通渭县和安徽省无为市、寿县,黑龙江省林口县四地的122幅书画作品在天象文化综合体3楼参展。本地书画爱好者王永平在一幅幅风格迥异的书法作品前端详着,还不时地凭空临摹着。他告诉记者:“这个书法联展太好了,给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次近距离观摩不同地域文化的机会。通过观展,可以吸收四地书法创作的精髓,达到了集百家之长、取长补短,共同提升书法技艺的效果。”
以“市”搭台 推进书法进万家
与天象文化综合体凸显出艺术的高雅不同,综合体门前的“翰墨通渭·书画交流市场”更接地气一些。沿街铺排开的一个个书画摊位、举着手机穿梭在人群里直播的网红、不时传来的讨价还价声,让这里更像一个集贸市场。
在敏如的书画摊前,一位老乡举着手机在直播间里卖力地推销着。只一会儿工夫,敏如的一幅工笔画就被买家收入囊中。不远处的一个摊位前,喇叭里传出的“关注抖音号,免费送字画”的声音,吸引了不少游人。摊主告诉记者:“让大家关注公众号,一方面是为了售卖书法作品,另一方面也是想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为大家搭建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
以“文”兴县 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无论是在大气的天象文化综合体还是在接地气的书画交流市场里,当地群众的积极响应,都印证着书画艺术广泛根植于百姓心中,书画艺术在通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这个远近闻名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自古就有着“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在这里,人人爱字画,家家挂字画,户户有收藏。据粗略统计,通渭县民间书画收藏量达280万件,展示了通渭县深厚的文化底蕴。
正是基于对书画的热爱,形成了通渭县独有的地域名片。近年来,通渭县加力推动书画文化向创作、会展、培训、鉴赏、收藏、营销全产业链发展,并于中美协、中书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成了一批高端书画发展基地,并吸引一批知名书画家在通渭县设立工作室。截至目前,通渭县以书画为媒介,逐步形成了以书画采风、红色圣地、温泉康养、陇中风情为主的四大旅游品牌,文旅结合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业态,在通渭县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据不完全统计,通渭县目前共培育市场主体800多家,书画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
伴随着书法文化的繁荣发展和效益凸显的文化软实力,“翰墨通渭”的品牌吸引力和辐射力,必将吸引更多的人走进通渭、了解通渭,来通渭投资兴业、为通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贡献文化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