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炭疽病是由盘长孢状刺盘孢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桃上的病害,主要危害果实和新梢,造成幼果严重落果,成熟期大量烂果,影响桃产量和品质,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部分品种发病后还引起大量的落花、落叶、落果,严重的全株死亡;一般早熟品种发病重,晚熟品种发病轻。
一、病原菌
无性世代为盘长孢状刺盘孢,属半知菌亚门。有性世代为桃炭疽菌,称围小丛壳,属子囊菌亚门。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4℃~26℃,最低4℃,最高33℃,致死温度48℃(10分钟);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6℃,最低9℃,最高34℃。
二、危害特点
桃树炭疽病主要危害果实,也能侵染新梢、叶片。
幼果染病,果面暗褐色,发育停滞,萎缩硬化,形成僵果残留于枝上。果实膨大期染病,果面初呈淡褐色水渍状斑点,随果实膨大,病斑随之扩大,变为红褐色圆形或椭圆形凹陷斑,并有明显的同心环状纹;湿度大时,病部产生橘红色黏质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果实近成熟时发病,病斑常连成不规则大斑,后期产生的橘红色黏质小粒点覆盖果面,最后病果软腐脱落或形成僵果残留于枝上。
新梢染病,形成略凹陷,中间暗绿色,边缘带红褐色的长椭圆形病斑,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长出橘红色的小粒点,染病新梢多向一侧弯曲,当病斑环绕枝条1周后,枝条上端枯死。
叶片染病,产生淡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后期病斑中部灰褐色或灰白色;其上产生橘红色至黑色的小粒点,最后病部干枯脱落,造成叶片穿孔,叶片以主脉为轴心,两边向正面卷曲,有的卷曲成管状。
三、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梢组织内越冬,也可以在树上的僵果中越冬,春季气温10~12℃,相对湿度80%以上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侵害幼果及新梢,引起初侵染,以后于新生的病斑上产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桃树整个生长季均可被侵染危害。该病发生与气候条件、品种有关,高湿是发病的先决条件,桃树开花至幼果期低温多雨,有利于发病。果实成熟期高温、高湿的环境发病严重。果实染病主要在第一次迅速膨大期,其次为采收前的膨大期,一般栽植过密、排水不良的桃园发病重。品种间感病性存在一定差异。
四、防治方法
1.不在低洼、排水不良的黏质土壤地段建园;选栽抗病的桃树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增施磷、钾肥,有机肥、生物菌肥培肥土壤地,提高树体自身抗病性。
3.清除菌源,桃花期前后,及时剪除新出现的病枯枝,防止扩大侵染;适时夏剪,改善树体结构,使之通风透光;桃果收获后,及时摘除病果,减少传染源;冬季结合修剪,消除桃树病梢、病果、集中烧毁。
4.秋季落叶后、春季萌芽前,全园喷施5波美度石硫合剂。花露红期、80%花落后,喷施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0g/L氟啶胺悬浮剂2200倍液,或48%霜霉•络氨铜水剂1000~15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400~5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0.3%四霉素水剂600~1000倍液喷雾。花落后每隔10天左右喷施1次,共2~3次。(省12316林果病虫害专家吴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