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成军
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和北山之间的河西走廊,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数十上百公里,中部走廊平原海拔2000米左右。整个河西走廊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便于开发利用,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甘肃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粮食、棉花、甜菜都是产自这里,使得河西走廊有“西北粮仓”之称。
光热有余,水量不足!这是河西走廊的气候优劣。光热资源利用不充分,强烈的水分蒸发,使得河西走廊囿于春种秋收、一年一熟的耕作模式,回荡了千年。
一季有余,两季不足!这是河西走廊的耕作尴尬。漫长的冬季,土地沉睡,资源闲置,裸露的地表在西北风的吹拂下,偶尔掀起沙尘的波澜,对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
变革的种子正悄然萌芽。2023年,甘肃华瑞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瑞农业)携手甘肃农业大学,启动了“冬小麦+青贮玉米”一年两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深入研究与试验。
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种植壁垒,更在节水、增产、改善生态等方面为河西走廊探索着更大的可能性。
一年两熟,亩产增收千元
华瑞农业,位于民乐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内。这片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六坝滩”的地方,处于甘州区、山丹县和民乐县交界处。在这块曾经由沙丘、戈壁、荒滩构成的不毛之地,华瑞农业已探索、挖潜、深耕智慧生态农业整整17年。
2023年,成为了华瑞农业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们携手甘肃农业大学,共同开启了“冬小麦+青贮玉米”一年两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也是对传统农业模式的一次勇敢挑战。
华瑞的操作是这样的:在上茬青贮玉米收获后的10月中下旬,耐寒的小黑麦(甘农2号)被播种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它们不畏严寒,静静等待着春天的到来。次年6月中旬,当麦浪翻滚,金黄一片时,小黑麦迎来丰收季,每亩可收获干草约650公斤,产值达到1200元左右。紧接着,早熟玉米(如迪卡159、利合328等)再次播撒希望,继续着这片土地的绿色循环。
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昆山算了一笔账,每亩土地通过“冬小麦+青贮玉米”模式种植,每亩可收获干草约650公斤(粗蛋白12%)、产值达1200元,可收获青贮玉米约3.8吨、产值达2400元,二者叠加,与传统的“一年一季”栽培模式相比较,单位土地面积增收超过1000元。
错茬需水,撬出节水空间
这项技术的成功,不仅打破了“一年一熟”的种植壁垒,更在节水增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华瑞农业的董事长韩登仑说,这一绿色变革的奥秘就在于,通过覆膜穴播和精准灌溉技术,小麦和玉米的生长期被巧妙地安排在了水资源相对充裕或自然降水丰富的时段。
具体而言,小麦在10月份播种,小麦生长期间,仅在播种后(11月)和返青期(3月)各灌溉一次水。由于此时段内气温较低,蒸发量小,加之覆膜技术的使用,便能在6月15日左右收获,期间有效避开了6-8月份的农业灌溉用水高峰期,且此时段内当地日照强度和时间相对较短,蒸发量小,每亩小麦生长期内可节约用水约100立方米,较正常大水漫灌小麦种植节水约30%。
而随后播种的早熟玉米,其生长周期约为100天,6-7月的高温时段正值玉米幼苗期,需水量少,且正值当地雨季初期,自然降水与少量灌溉相结合即可满足生长需求;到了8月份,玉米进入需水量大的阶段时,又恰逢河西地区的雨季,自然降水与灌溉相结合,进一步减少了灌溉用水的需求。整个玉米生长期内,相比传统种植方式节水约30%左右,每亩可节约用水约100立方米。
求浆得酒,开启多赢局面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一种植模式的推广,还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
韩登仑介绍,冬季种植的小黑麦,以其茂密的根系和叶片,紧紧固定并覆盖了裸露的地表,减少了土壤风蚀和沙尘天气的发生,据估算,每亩小黑麦可固定土壤约5吨,减少扬沙量约30%,有效降低了沙尘天气的发生频率。通过错季播种,冬播小麦和夏播玉米取消了PE地膜覆盖,两季作物每亩地少用PE地膜16公斤,有效降低了“白色污染”。
此外,通过轮作种植,作物根茬留田,还能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为下一轮作物生长提供良好条件。
从“一年一熟”到“一年两熟”,“冬小麦+青贮玉米”的种植模式试验成功,不仅为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更广泛区域的节水农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我们希望,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2024-2025年度,‘冬小麦+青贮玉米’的种植模式可以示范推广面积达到2万亩,2025-2026年度示范推广面积能达到20万亩。”韩登仑说,为达到这一预期目标,公司已与甘肃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组织成立了推广小组,进一步优化种子和黑小麦、玉米种植技术,积极攻克各环节的“技术关”和“难解题”。
又是一年夏播时。“冬小麦+青贮玉米”的种植模式,能否如韩登仑所愿,携一缕清新的绿色风潮,席卷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