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小海子种出了“大名堂”
2024-07-29 10:09:06 来源: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阿旦增 通讯员 石玉龙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阿旦增 通讯员 石玉龙

7月22日下午3时许,随着收割机的阵阵轰鸣,高台县南华镇小海子村再次沉浸于丰收的喜悦之中,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的苜蓿制种育繁推基地迎来了又一个硕果累累的季节。

自2014年起,在曹致中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不懈努力下,这片土地见证了从4亩试验田到6000余亩广袤种植区的华丽蜕变,苜蓿种子产量份额稳居国产种子10%以上,小海子村也因此被业界冠以“中国苜蓿制种第一村”的美誉,其苜蓿种子产量稳居国产种子市场的领先位置。

“今年高台县的气候比较稳定,苜蓿种子的亩产量平均达60公斤。”除了产量,令曹教授更欣慰的是曾一度滞销的苜蓿种子市场开始回暖,十余年亲历躬行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了生产力并通过合作社带动周边村民致富。

2010年,从三尺讲台退休后的曹致中教授,本可选择安逸,却最终决定继续他的苜蓿品种选育与育繁推工作。

“苜蓿种子的研究是我一生的心血,我退休了,这些品种不能跟着退休了。”曹致中教授说。

为了把苜蓿品种从实验室播种到地里、转化为成果,曹致中教授先后在庆阳、武威黄羊镇、白银景泰县、酒泉等地进行了尝试,但效果都不是太理想。

2014年,一个机缘巧合下,曹致中教授来到小海子村,“没想到当年试种4亩地一下子就成功了”。自此曹教授带着他的博士生科研团队扎根小海子村一待就是10年。

经过十年努力,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与专业合作社合作,推行育种专家+企业+合作社及农户的制种模式,将紫花苜蓿制种产业在高台县全面展开。2021年、2022年,合作社种子田平均亩产分别为65公斤和70公斤,总产分别为230吨和330吨,分别占全国国产苜蓿总产的7.9%和11.5%,可以说,曹致中教授和他的团队,在高台县的小海子村,就为国家贡献了近十分之一的苜蓿种子。

高台县苜蓿制种基地的成功经验吸引了国内同行业的关注,不少高校和研究团队慕名而来观摩学习,先后有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黑龙江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兰州大学、天津大学等到小海子村苜蓿制种基地进行学术交流,并纷纷效仿设立试验站和育种基地。在交流的过程中,曹致中教授总是将先进的种植方法和经验和盘托出,毫无保留。

苜蓿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不是很高,沙砾地、盐碱地、撂荒地都适合苜蓿的种植,而且经过3-5年这些土地还被改良成了种啥都长的高产良田。

“自从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的专家来了以后,南华镇的苜蓿制种产业不断扩大,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就业问题,对于当地土壤的改良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南华镇副镇长王成说。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黄振华书记说,曹致中老师在小海子村的多年深耕,形成了苜蓿制种方面高校和地方政府、合作社优势互补相互结合的典范,实现了苜蓿制种产量占到全国国产苜蓿种子的10%,创造了“单产万亩达到60公斤、百亩能达到100公斤”的奇迹。

“同时,能够通过苜蓿制种对撂荒地、盐碱地进行改良,从而给小海子村的村民带来收益,增收致富。这也是我们作为高校的一个社会责任。”黄振华表示,下一步草业学院要在这里建一个科研基地、专家院基地,进一步发挥农大草业学院的这种优势,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一村一品”建设,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