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我和我的祖国】马宝明 担负起新时代档案人的文化使命
2024-07-26 09:55:29 来源: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聪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聪

档案,卷帙浩繁,横亘古今,是珍贵的历史记录,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是档案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也是马宝明进入甘肃省档案馆后对自身职责、目标和使命认知的第一课。

2014年,马宝明进入甘肃省档案馆,开始从事《档案》杂志的编辑工作。初到工作岗位,恰逢《档案》杂志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刊发周期变短、内容体量增大、节奏越来越快,让马宝明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为了尽快熟悉档案知识,看得懂更多古籍和档案文献资料,从入馆起,马宝明便坚持每天“背字典”,熟悉每个字的释义、书写和用法。

“常用字的常用义自然要了然于胸,常用字的生僻义、生僻字的常用义尤其要留意记下来的。”马宝明说。就这样坚持了几年,他的古典文献识读能力不断提高。

创刊已有45年历史的《档案》杂志,是甘肃省档案馆的学术名片,也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档案类学术期刊。为更好发挥《档案》服务档案学理论研究、档案学科建设和甘肃地域历史文化传承创新作用,马宝明与编辑部同事不断拓宽视野和渠道,千方百计吸纳优质稿件。

2015年,马宝明负责编辑了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逵夫的论文《由陇南麻纸看中国造纸的历史》。该论文在《档案》杂志刊发后,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2021年,以该文为主要学术支撑的“西和麻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受到西和手工麻纸的魅力。

“作为档案人,理应为丰富馆藏贡献一份力量。”在马宝明的努力下,赵逵夫教授将其所有著作向甘肃省档案馆捐赠了一份,进一步丰富了馆藏资源。

除了干好《档案》杂志编辑工作,马宝明还积极参与档案宣传和档案征集工作。

2019年,马宝明花费7个月时间,征集到102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和24位学者、诗人捐赠的126幅书法作品,将其精心编辑出版为《情寄兰台 翰墨溢香 馆藏百人书法作品集》,得到书法文艺界的广泛好评。这一作品集基本囊括了全国范围内甘肃籍书法名家的作品。

自担任《档案》编辑工作开始,马宝明在《档案》杂志推出重点理论文章100余篇,累计责任编辑理论文章超过700万字,这些理论文章在推动甘肃文化大省建设和档案学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档案》杂志,字里行间岁月留痕,也蕴藏着发展变迁。

10年来,马宝明与《档案》杂志一同成长,他和同事对《档案》的倾力投入,让《档案》杂志的高影响力作者团队不断壮大,学术品质得到全面提升。2019年至2023年,《档案》杂志连续5年社会效益评价为优秀等级,2022年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入库期刊。

马宝明也从一名“档案小白”逐步成长为甘肃省档案馆法规宣传处副处长、《档案》杂志副总编、编辑部主任。由于业务能力强,马宝明2019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授予“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22年被国家档案局评为“全国青年档案业务骨干”。

“初心不改,匠心不渝。我将立足岗位,深入挖掘、用好用活馆藏档案资源,编辑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具有广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档案文化精品,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档案力量。”马宝明说。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