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我和我的祖国】彭名海:见证家乡蝶变
2024-07-24 11:02:27 来源: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编辑:王丽丽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你看,今年的马铃薯、玉米长势多好!”流火七月,夏日炎炎,在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将台村层层叠叠的梯田上,连片的马铃薯花开正艳,玉米株郁郁葱葱,正在察看庄稼长势的将台村党支部书记彭名海不禁发出感叹。

自山上俯瞰,将台村全貌清晰可见:民居错落有致,日光温室、蔬菜大棚鳞次栉比,S209公路穿境而过,沃野良田间的村落欣欣向荣。

“多年前的将台村可看不到这样的场景。”59岁的彭名海,是地地道道的将台村人。自1995年担任村干部以来,已经在村里工作了29年,见证了家乡蝶变。

将台村地处安定区北部干旱山区,曾经十年九旱,产业单一,交通不便。

“我们这里年降水量不到400毫米,蒸发量却有1500毫米,那时候纯粹靠天吃饭,日子过得都很苦。”彭名海说。

沐浴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的春风,将台村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特色产业遍地开花、村集体经济从空白到每年稳步增长……在彭名海看来,近十年村里的变化最大。

2013年以来,在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和央企新兴际华集团的定点帮扶下,鲁家沟镇在将台村建设易地搬迁安置点,用5年时间将分散在鲁家沟15个村的433户2039名贫困群众搬迁安置到这里。

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抢抓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定点帮扶政策机遇,将台村高效利用引洮灌溉水资源,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将曾经的旱川地发展成为集蔬菜制种、苗木培育、畜禽养殖为一体的高效农业绿色产业长廊,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发展产业,使搬迁区成为安定区北部产业园核心区。

从贫困山村到和美乡村,这条路走得并不容易。

走进将台村党群服务中心,一面荣誉墙分外亮眼:“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抓党建促产业振兴示范村党组织”“全省标准化先进党支部”……一项项荣誉诉说着发展背后的故事。

“党建引领,关键在人,发挥好党员干部的作用,就能带动村里发展得越来越好。”彭名海这位有着27年党龄的党员,以担当诠释初心,用实干践行使命。

2017年春季,易地搬迁工作已经完成了八成,各色产业也在逐步丰富和发展,村里新引进一家从事花卉苗木培育的合作社,需要流转200亩土地。

“地流转出去,我们种啥?”“种花花草草,能吃还是能喝?”给村民做思想工作的时候,抗拒声音不少。

彭名海见状,第一个将自家的12亩地流转出去8亩。随后,村里的党员陆续站了出来。约半个月时间,200亩地全部流转完成,合作社正式营业,每年带动约60人稳定就业。

流转土地有收入、打工有收入,村民逐渐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好处。几年时间,大棚蔬菜、花卉育苗、牛羊养殖……一个个现代化农业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村耕地有7000多亩,如今4000多亩都流转了出去,产业向着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彭名海说。

迈着稳健的步伐,打破一个个发展桎梏,奔向愈发美好的明天,将台村党支部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2021年,将台村党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21年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各界代表7万余人现场欢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彭名海便是其中一员。

“当时只觉得我们中国国强民富,自己太渺小了。”他笑着说,现场100响礼炮响彻云霄,他认认真真地数完了,那种心情,说不上的激动。

一篇篇新闻报道、一份份文件材料、一张张精美照片……翻看彭名海手机的收藏夹里,满是将台村的“身影”。“村党支部的工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学习领会好党的政策,做好自身建设,带领群众把日子越过越红火。”彭名海言辞恳切、目光坚定。

“我记得刚工作那个时候,全村的唯一集体财产是一个木制的档案柜。如今,我们村集体经济累计达到150万元。”彭名海说,家乡的变化说不完,他坚信,将台村会越来越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