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少闲月,夏日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年一度的夏收时节又悄然而至,行走在陇上高原,田间那一垅垅金色随风起伏着的麦浪会令你眼前豁然一亮;若能靠近麦田还能闻到小麦成熟时的特殊清香。望着颗粒饱满的麦穗,农人的脸上乐开了花,在他们眼里,一年的好收成是最金贵的。
对于小麦,像我这个在农村土生土长的人再也熟悉不过了。我的老家在黄土高原一个地道的农村。小麦是农家每年必种的粮食作物,每年的九月中旬是小麦播种的季节。这时的田间地头一片热闹景象,大人的吆喝声,牲畜的叫唤声,孩子的嬉闹声织成一篇秋种的交响曲。孩子妇女拉牲口,男人们则是扶耧摆种,一粒粒饱满的种子顺着耧筒均匀地流在犁铧犁出的小沟里。播好了种子,最后用耱把地耱平,就算耕作结束。男人们把牲口卸了拴在田边吃草,拿出久违的旱烟袋蹲在地头上悠然地冒起了烟圈。他们播下的不仅是种子,也是对幸福生活的希望。
麦子播到地里后,最好是秋雨绵绵,不到一个礼拜地里就会长出绿油油整齐的麦芽。那种青青的嫩绿,让人耳目一新。但这些嫩嫩的小苗要结出果实,可要经过漫长的等待和严寒酷暑的考验。等到第二年春暖花开,经历了一冬休眠的麦苗又重新泛青。在春风的沐浴下快速爬高,杂草也开始横生。这时农人就闲不住了,吃过早饭,等田间的露水撤了,沐着初春煦暖的阳光,踏着田边绵软的草地,扛着锄头到田间去除草,也不失是对生活的一种享受。
锄完麦田杂草 ,一晃就到了农历的四月。这段时间是小麦成熟的最重要时期,若雨水充足,一天一个样。转眼麦子就由绿变黄,枝干上的水分逐渐沥干。农人早在集市上买回了木镰,竹扫把,木叉等夏收用具,条件好点的家庭还会买些时蔬和大肉改善生活,使人们有更足的劲来完成夏收。
开始夏收了,农人们六点天刚亮就起了床,先把刀刃磨锋利,提上喝的水和磨镰石就直奔地头。在农人镰刀挥舞下,麦子一绺一绺跳跃着倒在脚下;不一会儿工夫,地上躺满了横七竖八的小麦捆。麦子收倒后紧接着就要把小捆的麦子拉到场里面晾晒。麦子晒干后,选一个好天气,大人小孩齐上阵,在一片笑谈声中个把小时一场麦就摊好了。在80年代大部分农家都用牲口碾麦子,农人挥着鞭子吆喝着,当再次翻起麦草时,场面已落下了厚厚一层麦粒。这样反复翻碾三四遍后,麦粒基本都掉下来了。这时就该起场了,就是把麦草用叉挑出来,把麦粒抖下来,挑出来的麦草要堆到场边。等到一场的麦草抱完,每个人都汗流浃背。起完麦草,太阳已西倾,一阵微风拂面,男人们扬,女人用扫把扫没有被风吹出去的麦皮和麦穗,等到干净饱满的麦粒都扬出来时,已是夕阳西下。农人蹲在麦垛边反复翻弄着麦粒,偶尔用手扔进嘴里几粒,检查麦子的干湿。等到第二天晒干装袋入麦筒后,农人的心才会彻底放下,一年一度的夏收就宣告结束。
斗转星移,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旧时依靠牛马、人力的耕作画面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现代化机械代替了农人的苦力,那些曾经饱受辛苦的父辈们在耄耋之年也过上了幸福日子。在农村的房前屋后,庭前荫下,三五成群的老人脸露慈祥的微笑闲侃或下棋、玩纸牌。如今农人的生活很是恬淡闲适。曾经的那份辛劳、那份收获、那份喜悦已成为过去,但父辈们勤劳朴实的品质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