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杨万明 文/图
如何让土地发挥最大效益、把人力从繁重的劳作中解脱出来?如何让传统农业摆脱靠天吃饭的窘境?出路在哪里,会宁县交出了成绩亮眼的答卷。
行走在会宁县河畔镇李家塬村的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答案呼之欲出——整合土地资源、打破地块界限壁垒,采用先进耕作技术、水肥精准调控,引入农业机械、提升生产效率……以高标准农田为基础,以现代寒旱农业为支撑的全新农业生产模式,让李家塬村4.1万亩干旱地,成了丰产增收的“水浇地”。自实施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2023年李家塬村玉米、马铃薯两类粮食作物亩均产量分别增长250%和400%,总产值达1.96亿元,农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显著提升。
李家塬村高标准农田农作物长势喜人。
李家塬村位于河畔镇西南方向,属早山塬区,地势开阔,海拔1800~2000米,平均年降水量为300毫米。十年九旱的现实情况,严重制约当地农业发展,影响当地群众增收。2020年5月,该地启动了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另外,全面推广“链主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组建由链主企业牵头、合作社跟进、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开展订单农业种植。
宝红种植农场的经营者孟宝是来自新疆的农业企业经营者,他和当地签下了一份为期10年的土地合约,租用1.4万亩土地开展农业生产。孟宝说:“这里的土地和日照条件都很好,产出玉米的淀粉含量和乳糖都优于其他地方。得知政府开始高标准农田改造,特别是配建了供水工程后,我们来这里投资兴业的决心就更大了!”
宝红种植农场的落地,同时带动了当地群众的就业。据了解,每到播种、收获等农忙季,农场都会雇佣当地群众务工,高峰期用工量达5000人。提供就业仅是一个方面,当地群众在农场务工的同时,也能边工作边学习滴灌等现代农业技术,运用到自家土地的耕种、管护中,从而提高产量,提高收入。另外,由于从新疆调运农业机械的成本等原因,在宝红农场的带动下,当地群众开始购买农业机械参与到农业生产中,当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
链主企业获利的同时,当地群众也实实在在尝到了“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带来的甜头。
“通过使用滴灌,浇地既节水、也省人力,从玉米出苗到收割总共放四次水,一年200元水费就够了,水肥给得及时,也提高了产量。”李家塬村村民刘万平说,去年的玉米,在水浇充足的情况下,每亩可以达到2000斤。原来的旱地亩产就是600斤~700斤。
河畔镇党委书记王卓见告诉记者,李家塬村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设,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第一个转变是农业生产方式,由原来的一家一户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成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第二个转变是原来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农业现状转变成了现在旱涝保收的农业丰收景象;第三个转变是实现了原来的旱地变成了现在的水浇地,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发生了彻底地改变。
中川镇梯田改造项目建设正酣。
这边,河畔镇高标准农田效益凸显;那边,中川镇梯田改造项目建设正酣。“中川镇梯田改造项目计划为1.15万亩,目前已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8800亩。”会宁县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开发中心副主任王富军说,中川镇梯田改造项目主要是把窄幅地块拓宽成适宜小型山地丘陵农机作业的宽幅地块,以此提高耕地质量和蓄水保肥保墒能力。
河畔镇、中川镇高标准农田改造,只是会宁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缩影。近年来,会宁县按照“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要求,全面开展此项工作。2023年会宁县建设高标准农田5.2万亩,今年在建高标准农田10.25万亩,2025-2026年,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30万亩,据此计划,到2026年底,会宁县将力争建成节水灌溉农田5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