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乡村“地名+”大有可为
2024-07-09 10:27:46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钟颐

作为公用信息,地名的基础功能是“指路”。然而,大量地名来源于群众约定俗成、口口相传,一地多名、多地重名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不仅影响快递进村、群众出行等基本服务,也不利于数字乡村、数字中国的推进与建设,亟待规范和统一。

放眼全国,地名的价值正被审视。2023年7月,民政部在全国范围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时,曾这样解释:“著名”一词,有起名、命名之意,也有扬名、闻名之义。当前,广东正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更好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色和村的资源,突出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作用,以“小切口”带动“大变化”。

地名日用而不觉,却能“致广大而尽精微”。从文化维度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名不是一个扁平的符号,它凝结着历史、承载着记忆、牵动着乡愁。为其“著名”,促其知名,不仅可以擦亮乡村在地文化,还能唤醒村民的文化自信,强化身份认同,助力文化振兴。从经济维度看,地名铭刻着过去,也书写着未来,连接着城市与乡村,盘活着各种资源要素的流动。无论是“土”字诀、“特”字牌,还是“产”字经,其共同内核都是“地”。

当然,为乡村“著名”也是一项“技术活”。一方面,它涵盖地名方案编制、命名设标、采集上图等多个环节,且地名文化覆盖面极广,系统性、协同性较强,需要多部门通力配合。另一方面,地名虽小,影响却大。为此,既要平衡好标准化和个性化、“雅”与“俗”的关系,也要尊重历史沿袭,多倾听群众意见,不搞“一刀切”。

从“命名”到“扬名”,从文化传承到资源释放,从提高“能见度”到形成“自驱力”……期待地名之美撬动乡村之变,在“乡见如故”中“新新向荣”,彰显“百千万工程”的发展成色。

(摘自《人民日报》作者 钟颐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