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忙着采摘、装箱。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郭彦英 文/图
蓝莓有着“水果皇后”等美誉。近几年,这种果肉中含大量营养素的“浆果之王”在秦州区种植成功,并且发展势头强劲。
盛夏时节,走进位于秦州区关子镇岸峪村的伊莓尔蓝莓示范基地大棚,一株株蓝莓树郁郁葱葱,一颗颗“黑宝石”缀满枝头,工作人员穿梭其中,正在忙采摘、装箱。
“今天订了120箱,三个工作人员根本忙不过来。”基地负责人金亮亮告诉记者,“基地种植面积15亩,有蓝丰、公爵、布里吉塔、莱克西4个品种。2014年,基地引进苗子培育种植,突破了一道道技术壁垒,特别是气候、土质等因素的障碍,蓝莓产业呈现出‘莓’力十足的发展劲头,市场效益十分可观。”
基地技术人员李杰介绍,蓝莓种植技术要求苛刻,土质培养是关键。从大田试植到连栋温室大棚种植,产业的培育发展经历了很多波折。目前,这些从国外引进的草炭土、叶糠、珍珠岩培育成基质,为蓝莓开花结果提供了沃土,产量逐年提升。
同时,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效益,去年11月份,基地还建成连栋温室大棚,并配套建设水肥一体化、自动控温等现代农业技术设施,蓝莓产业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亩产量提高500至800斤,产出效益凸显。
“我们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喷洒除草剂,主打的就是原生态。”金亮亮说,基地产出的蓝莓果实细腻、酸甜适度、营养丰富,很受市场青睐,今年预计产量7000多斤,目前已销往兰州、西宁等地1300多斤,收益6万多元。
“蓝莓经济”的产出效益让金亮亮喜上“莓”梢,近乎原生态的种植方式保障了蓝莓的品质,让每一颗蓝莓都包裹着一层薄薄的白色果霜,果香浓郁,即摘即食。一进入蓝莓采摘季,慕名前来体验采摘乐趣的游人纷至沓来。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秦州区关子镇立足当地自然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为基础、以旅游为带动、以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切实把乡村振兴“愿景图”变成了“实景图”,不仅为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