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园,是乡村的一道风景,是田园书写的一首最婉约的抒情诗。
篱园,一般扎在大门外,或者村口处,篱园总会靠近一条路,走路的人,举目,即见篱园;随手,就能采摘篱园上的果蔬。
尤其是夏天,篱园上总是藤蔓满架,多的是扁豆蔓、丝瓜蔓、葫芦蔓等。藤蔓已然盘满篱笆,你看不到扎着的篱笆,只看到一垄垄的绿,还有绿叶间开着的一串串、一朵朵的花。扁豆花,杂,红的、紫的、白的,一串串,喧闹而热烈;丝瓜花,黄,嫩嫩的黄,纤弱而娇柔;葫芦花,白,浅浅的白,薄薄的白。丝瓜花和葫芦花,虽是单朵开放,但却花葶长长,长长的花葶将花朵举得高高的,婷婷然,风姿绰约。
藤蔓绿,花色艳,吸引了众多生灵,纷然栖于篱园之上。
蝴蝶、蜻蜓、蝉,众多的鸟儿,还有观赏的人。
鸟儿们,喜欢一早一晚。它们是成群地飞临,说是“栖”,其实更像是“聚”,对,众鸟相聚,叽叽喳喳,吵作一团,闹作一团。鸟儿们喜欢热闹,相聚一起,如篱园花开,有一份炫目的灿烂感。一些鸟儿,也许就宿在篱园的藤蔓间,夜宿的鸟儿,很静,是一朵朵闭合的花。晚间,明月当空,宿鸟儿受惊,霍然飞起,嘀啾一声,清响嘹亮,锐利极了。
蝴蝶、蜻蜓、蝉,都喜欢,在中午,栖止篱园。但它们所栖对象,各异。
蝶恋花,一点也不错。不管是哪一种蝴蝶,都喜欢栖止在一朵花上。或许,蝴蝶的前生,就是一朵花,栖于花,只是它们生命回归的一种表达方式罢了。
栖于花的蝴蝶,姿态美极了。蝶须翘翘,翅翼轻敛,小小的脑袋、长而圆的肚腹,微然下垂,目似眠,有一种老僧入定一般的安然和沉静。而且,蝴蝶形体愈大,它栖止的姿态,就越美,大而美——渐近“完美”。
蜻蜓,则喜欢栖于叶或者枝,尤其是枯枝。
栖于叶,叶上栖止的蜻蜓,总是颤巍巍的,微风轻拂,枝叶颤动,栖止的蜻蜓,便也跟着随风起舞。姿态翩然,俏丽极了。
如此栖止的蜻蜓,最静,最是适合于儿童捕捉了。轻悄悄,缓步走近,走近到一定距离,猛然伸手,拇指和食指,即可捏住一只蜻蜓的尾巴。
蝉则喜欢栖止于藤蔓的桔梗上,寻常,被枝叶遮蔽,你根本看不见它,只能从远处听到蝉的鸣叫声。若然,一不小心,你走近篱园,惊动了一只隐藏的蝉,蓦然的一声鸣叫,会使你陡然一惊,然后,循声而望:一只蝉,正向远处飞去……
蓦然受惊,怅然若失,亦是一份别样的欢喜。
一个人,也可以栖止篱园,而且,一个人,也应该经常栖止一处篱园。
那些年,我居住乡下,一有闲暇,就喜欢走进一处篱园。满目皆绿,花色艳艳。徜徉、流连,嗅闻、观赏,如此,一颗劳累的心,得以歇息了;一颗苦闷的心,得以释然了;一颗浮躁的心,得以安静了。
读过几本古书,还可以浮想联翩:想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想到王维笔下的辋川风景,想到宋人的“山水小品”,想到明清笔记中的风景片段……
因此,人栖于篱,不是栖身,而是栖心,栖神。借一处篱园,来安放你的心灵,来滋养你的精神。(钟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