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一把手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办好一流大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06-24 10:43:50 来源:兰州大学党委书记 马小洁 编辑:王丽丽

兰州大学党委书记 马小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我们要“在西北办好一流大学”中紧紧围绕、毫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同心、汇聚合力。

坚持以党的领导定向领航。兰州大学党委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民族宗教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实施方案等,切实提高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我们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党团组织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作为校内巡视、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考核、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动构建党建引领、部门协同、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多元责任体系,形成多部门、多学院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合力。

坚持以人才培养筑牢根基。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兰州大学在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和“丝绸之路上的民族”等相关通识课程、选修课程,精心设计教学课程模块、打造课程教育体系。我们要进一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融入学科、专业、课程、实践之中,构建框架清晰、内容贯通、特色鲜明的培养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思政核心课程,探索“专题式教学+贯通式教学+多民族学生互动”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与每周政治理论学习、主题党团课、主题班会等紧密结合,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传递共同体理念。组织各民族师生依托“三下乡”和暑期调研、文化交流、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推动课堂“小舞台”与社会“大天地”互通联动。

坚持以理论创新凝心铸魂。兰州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意见》,依托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兰州大学)”等平台,承担国家“十四五”规划项目《新编中国通史》子项目《中华民族史》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90余项,策划出版《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录》等著作50余部,提交咨政报告80余份,获得国家专利4项。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设置,拓展学科建设内涵,持续巩固和发挥科研平台优势,以基础理论研究回应和破解重大现实问题,以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升华基础理论,切实服务支撑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整合经济学、民族学、管理学等领域研究力量,发挥校内专家学者特别是统一战线专家的特色优势,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路径和政策保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指引和智力支撑。

坚持以文化浸润凝聚人心。长期以来,兰州大学依托《敦煌廿咏》、“文化行者”、“寻找安妮”等品牌项目,精心组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多维度、深层次构筑各民族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我们要进一步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深入开展“民族团结结对共建计划”“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认亲计划”等系列主题活动,深化拓展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提高师生的民族理论素养,增强民族团结的情感纽带。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打造宣传教育新载体,通过开辟宣传专栏、举办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大力宣讲党的民族政策,广泛宣传民族团结模范集体和个人事迹,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切实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进而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坚持以融合发展彰显活力。扎根西部、服务国家、引领发展,是兰州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战略布局重要组成部分所应承担的最朴实的社会责任和最主要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职责,助力区域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民族医药、旅游业等特色产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共荣共生。持续整合汇聚项目、人才、资源等科研要素,打造西部安全重大科研平台、西部高发疾病转化医学与新药研发科教平台等,充分发挥学校地理学、草学、生态学等学科优势,围绕重大国土资源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产出前沿研究成果和核心技术。依托人才、智力、科技、教育、医疗等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助力乡村振兴常态化特色帮扶模式效能,书写新时代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崭新答卷。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