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来民乐 品读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2024-06-21 09:30:55 来源:甘肃农民网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成军 曹勇 文/图/视频

民乐民俗,博大精深。

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发祥地之一的民乐县,早在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数千年的时代变迁和多民族、多文化交融,造就了民乐种类繁多、包罗万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顶碗舞”“皮影戏”等文化遗产,就是先民赠予民乐的珍贵礼物。

顶碗舞是一种独家传承的民间舞蹈,流传于民乐县洪水镇汤庄村。

据《民乐县志》记载,汤庄顶碗舞最早为清乾隆年间民乐汤庄驻军,梁军门的部队所流传。顶碗舞是一个集民族性、民间性、技巧性和欣赏性为一体的集体舞,是民间舞蹈艺术中的精品。建议删除舞者头顶瓷碗,口衔竹条,两手各拿一碟一筷,筷子两头各系一铜铃红穗,舞时磕动“口条”敲击头上的瓷碗,同时, 用筷击碟,表演各种舞蹈动作,碗却始终稳稳地“端坐”在舞者头上。舞者以传统秧歌十字步为基础步伐,再配以“三步一抬”、“梭子步”、“垫步”、“斜后点步”及“云步”的交叉使用,使舞蹈动作更加丰富多彩,地方特色更加浓郁。现如今,经文化部门多次挖掘创新,汤庄顶碗舞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属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一口道尽千古事,两手对舞百万兵。”民乐皮影戏最早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当时皮影戏随着大量秦晋移民来到民乐。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民乐皮影戏不断和本土的民歌、民乐、说唱、说书等艺术形式融合,从而演绎出独特的地方特色。2007年,在民乐县文化部门的抢救性保护和扶持下,鲁振国、鲁正邦兄弟打开了尘封已久的戏箱,重新走上了表演舞台。2008年,民乐皮影戏入选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曾经盛行于河西走廊的民乐皮影戏,在鲁氏家族的努力下,再次绽放出恒久的艺术魅力。

在民乐,还有两种流传已久的民间刺绣堪称一绝,即苏式绣球和王氏宫灯挂件。

苏式绣球属于民间刺绣的一种,源于清朝末期。民间艺人苏兰英是苏氏绣球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苏式绣球讲究手工制作,做工精细,多以红、黄、绿三色做底及面料。绣球大多为12瓣,每瓣绣有各式吉祥图案,如梅、兰、竹、菊,或春燕、游龙、彩凤等。苏氏绣球以圆形最常见,也偶见椭圆形、方形和菱形。苏氏绣球常大如拳头,内装棉花籽、谷粟、谷壳等,上下两端分别系有彩带和丝线坠子。苏氏绣球的刺绣针法分单线刺绣和复线刺绣两种。单线刺绣绣出的图案呈平面式,线条简明,色彩艳丽;而采用复线刺绣方法的“堆绣绣球”则更为精美,图案复杂、富丽,所绣之物栩栩如生,极具立体感,属绣球中的极品。

王氏宫灯挂件制作到了王秀娥,已是第四代传人,其先祖是清末在古都西安制作、经营宫灯的老艺人。王氏宫灯挂件于民国间传至甘肃河西走廊,为河西走廊的文明注入了新的元素。王氏宫灯挂件的制作和绣球相似,它精选上好布料,按照宫灯的样式裁剪,然后缝合而成。挂件的图案新颖,绣绘精妙,讲究色彩搭配。王氏宫灯挂件奢华、富丽,以配色独特、针脚细密、图案明快、大气见长。这些挂件作品的表现形式也多含吉祥寓意,“巨龙腾飞”“连年有余”等作品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民乐多奇人。天然树皮、树枝在民间艺人苏永生手中,就变成了花鸟虫鱼、人物风景、花卉动物等栩栩如生的木塑画;一段朽木,一块石头,在民乐县丰乐乡卧马山村民朱怀正手中,被精雕细琢,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远销全国各地;司空见惯的麦秆、芨芨草、玉米等,也在多才多智的民乐人手中,变成了声名远播的麦秆画和草编工艺品,民间艺人孙秀英的麦秆画制作技艺还入选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游”在民乐 ,“享”在民乐,民乐深厚的文化底蕴等待您来品读!

责任编辑:王甜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