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古韵生辉,共赴一场非遗盛宴——甘肃省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展销主会场系列活动暨第十九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侧记
2024-06-11 17:05:49 来源:甘肃农民报 编辑:王甜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王甜 文/图/视频

悠悠庆阳,历史绵长,文化交融,多姿绚烂。

6月10日,庆阳这座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城市,又一次汇聚全世界的目光 ——2024全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展销主会场系列活动暨第十九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在这里举办。

这是一场弘扬传统文化的盛会,更是一场品鉴非遗艺术的盛宴。

节会现场。

庆阳坐落于天下黄土第一塬——董志塬。这块沃土雄浑壮阔、苍莽厚重,是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质朴智慧的庆阳人民,把远古图腾与现代元素完美融合,创造了具备礼仪佩戴、装饰审美、定情馈赠、生活实用等民间刺绣工艺品——庆阳香包。

以节聚势,以会为媒。 连日来,庆阳体育馆内和周边各展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香包、刺绣、皮影、剪纸等各色产品琳琅满目。

琳琅满目的香包。

刚踏进庆阳岐黄文化传播公司的展区,便看到一位身着烟青色旗袍,头发整齐地绾在脑后的女性,正在向游客介绍着馆内的香包,她就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绣制技艺传承人刘兰芳。

丝绸彩布做底、银针丝线为笔,飞针走线间,鱼虫鸟兽、十二生肖等美好物象便呼之欲出,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托物寄情,托物抒怀,祛邪辟秽……在刘兰芳看来,每一个香包都蕴含着绣制者的情感内涵,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精湛娴熟的刺绣工艺无不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刘兰芳正在介绍“香包背包”。

“我始终认为要想让非遗‘传’下去,一是要坚持纯手工缝制,二是要创新,要与时俱进。”刘兰芳介绍,自己每年都有十几款新型香包,今年首次亮相香包节的“香包胸针、背包”一经推出便收获了众多好评。

手上戴的花花绳、脖子上挂的福娃,背上背着“五毒”,肩膀上立着“小老虎”……在庆阳的街头巷尾,一路走一路看,无论是大人小孩,在这一天纷纷戴上了传统的香包祈福,拉满了节日氛围感。

浓郁的节日氛围。

来自兰州市的客商张琳非常喜爱庆阳民俗文化。“我是专程赶来参加展会的,感觉整个城市的民俗文化氛围非常浓郁,尤其是香包、剪纸等,制作水准很高,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多姿多彩、底蕴深厚的庆阳。”张琳说。

香包盛会,既是庆阳民俗产品的“集体秀”,更是全国非遗文化的“嘉年华”。

“我要一个生肖龙。”“我想要一只小鹿。”在河南省级非遗“马氏吹糖人”现场表演展区前,小朋友将吹糖人的展位团团围住,目不转睛地盯着第十六代传承人马电坤的一举一动。捏、揉、团、拉、扯、吹……不一会儿,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鹿便呈现在众人面前。

马电坤正在吹糖人。

“作为传承人,将这门古老的技艺保留下来发扬光大是我的责任和使命。”马电坤说,吹糖人不仅能让自己甘之如饴地享受自己的热爱,小朋友们对糖人的欢喜,也让自己倍感珍贵。

在华亭木版年画展位上,琳琅满目的精美作品让游客感受到非遗之美,体验到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与中国传统年画一样,华亭木版年画主要是按照张贴位置分类,大致分成门画、窗画、居室画、神供画等几类。色彩艳丽喜庆,人物刻画细致充满神韵。服装上的花纹、色彩的搭配都散发着浓浓的民俗风味儿和喜庆味儿,体现着西北人民热情、质朴的个性。

木版年画。

压上镇纸工具,对好标记线,版面反复敷色,鬃刷打蜡……市民张婷第一次体验木版年画制作便被深深吸引住了。

“我是第一次体验这种传统非遗技艺,感觉特别有意义。”张婷说,“墨与纸交融的非遗之美,让我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人物肖像生动逼真、朵朵花儿呼之欲出、对对鸳鸯活灵活现……在会宁县展厅,丰富多彩的剪纸作品,让人目不暇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伟正为往来的游客展示人物剪影。 短短几分钟,从观察到剪影,刘伟的动作一气呵成,剪刀如游龙般将人物的头部特征勾勒出来,他的剪影惟妙惟肖,深受市民的喜爱。

剪纸作品。

“剪纸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文化价值。”带孩子逛展的赵先生说,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这次一定要让孩子体验了解一下。

文化在身边,非遗尽可赏。本次节会将持续到6月14日。期间,非遗展示、非遗购物、产品展销、招商引资、沉浸体验、文艺演出、美食品鉴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会纷至沓来、次第展开。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