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晾晒的沙漠锁阳。
比人还高的沙漠肉苁蓉。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聂兵远 文/图
眼下,正是沙生药材锁阳、肉苁蓉采挖季节,在民勤县博龙沙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东湖镇青土井沙产业示范基地,一根根身披“金甲”的锁阳和泛着“银鳞”的肉苁蓉进入晾晒环节,在阳光的洗礼下,熠熠生辉。
“像这样品质的肉苁蓉在市场上可以卖到2000元左右。”公司负责人曾令龙小心翼翼地抱起一根近2米长的肉苁蓉,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到目前为止,我们已采挖锁阳、肉苁蓉200多吨,经过晾晒、切片加工后,市场价能卖到每公斤100元,预计今年实现收入近1000万元。”
民勤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地位极其重要,地处全国生态格局“北方防沙带”,处于全国荒漠化综合防治最前沿,东西北三面被我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包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民勤人,曾令龙从小亲历了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的危害。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曾令龙没有丝毫退缩,自筹经费,在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海荒漠中,防沙植绿,驯服肆虐的“沙魔”,为他所用。
2011年,他注册成立了博龙沙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并在青土井承包沙漠,开始栽植梭梭,发展沙产业,“防沙治沙”“沙海淘金”并举,走生态治理与致富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沙漠生态修复和发展沙产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第一年在这边栽了8000亩左右,因缺乏经验,有些区域没有埋设沙障,好多梭梭都被风吹掉了,成活率大概只有60%。”回忆起当年的艰辛,曾令龙不由皱起了眉头。
凭着民勤人天生具备的拼劲和韧劲,曾令龙硬是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沙漠中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路是一步步趟出来,水一车车拉进去,梭梭苗一捆捆扛进去,条件相当艰苦。”曾令龙回忆说,看到栽植的梭梭顽强存活下来,光秃秃的沙漠逐渐披上绿装,他觉得所有的苦和累都值得。
从2016年开始,曾令龙陆续在长势较好在梭梭上嫁接肉苁蓉,在白刺上嫁接锁阳,用林下经济反哺到植树造林,形成了良性循环。
如今,沙漠中一株株梭梭迎风而立,形成了一道2万余亩的防风固沙屏障。“目前,我们已嫁接锁阳1万亩、肉苁蓉1.2万亩,昔日‘沙窝窝’真正变成了增收致富的‘金窝窝’。”曾令龙说。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近年来,民勤县大力实施生态治理,将沙漠化综合防治与经济发展、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和实践防沙、治沙、用沙的可循环模式,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植物肉苁蓉、锁阳等沙生药草产业。目前,全县林下种植肉苁蓉6.1万亩,年产值3800万元,实现农民增收2100万元,有效解决了治沙造林和发展产业的关系,努力实现“绿富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