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陇原苜蓿花开赛牡丹
2024-04-25 15:27:28 来源:甘肃农民报 作者 牛锐堂 编辑:王丽丽

春日的环县,天气渐热,紫花苜蓿铆足了劲儿,互不相让抢着开花。露水挂在花瓣上若隐若现,初升的太阳羞答答地照过来晶莹剔透。

那紫色的小花瓣虽然没有牡丹花鲜艳圆润、富贵吉祥,也没有梅花那样凌寒傲雪、一枝独秀,但它那自强不息的精神,朴实无华、顽强向上的品质足以让人们钦佩,它是黄土高原上靓丽的风景。

《齐民要术》记载“地宜良熟,七月种之,畦种水浇,一如韭法。亦一剪一上粪,铁耙令起,然后下水。一年三刈,留子者,一刈则止。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意思是紫花苜蓿播种前先选好耕熟的地块,农历七月播种,一年可以收割三次,每次收完后用铁耙耧平,施肥浇水。如果留种子,一年只能割一次。一次种植可多年收割,紫花苜蓿易种植,更容易管理,耐旱耐寒,既是餐桌上的菜肴,又是饲草中的上品,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家乡环县90%左右的土地被黄土覆盖着,干旱一直困扰着这里的人们。饱受风沙之苦,有农谚说“山是和尚头,地无三尺平,风吹黄土走,缺水如缺油。”这就是环县真实写照。农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片干旱而又贫瘠的土地上劳作,但因为少雨,庄稼还是枯黄,收成寥寥,“种了一料子,收了一抱子,打了一帽子”是这里劳动人民苦不堪言的心结。“种在地收在天”只能望着那干涸的沟沟峁峁,心中充满希望。

春季的黄土高原,干旱是人们意料中的事,干涸的土地上没有一点生机,经常是狂风卷着沙土满天飞。劳动人民为了改善生活条件,长期处于半农半牧生活状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简单而又重复地劳作,迎酷暑送严寒,满脸的皱纹就像黄土高原上风雨打磨出来的沟沟道道,苍凉而又悲壮。

那仅有的星星点点的绿意就是紫花苜蓿,这养眼的绿不就是黄土高原上劳动人们的象征吗!少绿的黄土人民爱上了这绿色的植物。有人说它是亚当和夏娃从伊甸园带到人间的礼物。不折不挠,对抗着黄土高原的干旱。

三月三苜蓿芽芽打搅团,它是我们老家能吃上的最早的新鲜绿色蔬菜,《齐民要术》也称紫花苜蓿“春初既中生啖,为羹甚香。”食用时采摘嫩苗或嫩茎叶,洗净后入沸水中焯过,炒食,做馅或拌面粉、蒸食均可,在六七十年代紫花苜蓿是我们的主要食材,帮一大批人度过了那个难熬的时代。

时令进入四月,和风吹送,黄土高原的麦田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不停地向前推进,由青绿色逐渐变黄,人们称此为扯黄路,夹杂着的一块块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紫花苜蓿就这么迫不及待地想要开放了。花瓣完全张开的样子就像是一只只紫色的小蝴蝶,扇动着彩色的翅膀,在重重叠叠小圆叶的映衬下,紫色花儿引蜂招蝶,犹如铺在大地上的一床花毯,镶嵌在金黄色的麦田中,更像黄土高原上的姑娘花枝招展,勤劳善良,惹人喜爱。

紫花苜蓿枝条细而修长,它们不偏不倚,径直向上,在干旱的折磨下,大地变得枯黄而苍老,植物们垂头丧气,唯有它傲然泛绿。它和黄土高原上的农民一样,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力求上进。(牛锐堂)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