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边育同:葡萄园里的“新农人”
2023-11-21 11:07:54 来源: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杨诗卉 王典

微信图片_20231120162850.jpg

边育同在自己的葡萄大棚内。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吴瑾 摄(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杨诗卉 王典

挖渠栽植、施有机肥、深翻松土……虽已入冬,可临洮县洮阳镇边家湾村村民边育同的“农忙”还未结束。他在种植的20座葡萄大棚内来回穿梭,忙着为来年葡萄丰收打基础。

边育同是洮阳镇边家湾村90后大学生,6年前,怀揣着对农业农村深厚的感情,边育同毕业后毅然返乡拿起锄头开启了创业之路,靠着一把锄头一把锹,当起了泥土地里的“弄潮儿”。

回想创业之初,有很多人不理解,说他这么年轻怎么就回来种地,但边育同想的是,出去求学是为了报答家乡而不是摆脱家乡,作为理应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回乡创业,踏实!

万事开头难。回乡后,比同龄人更有“野心”的边育同开始在土地里“折腾”。由于不懂技术和管理,刚开始,边育同睡不好觉,吃饭也不香,每天最多的时间是用来琢磨种植技术。为了认识蔬果品相和了解行情,边育同扛起锄头,跟着爸妈从春天的播种一点一滴开始学起,同时实地调研了省内外多个蔬果产地。拟定创业计划后,边育同先在自家产地进行了多品种种植选型实验,待试点取得成效。

终于,边育同也等来了自己的机会。

2020年年底洮阳镇首先在边家湾村推行土地碎片化治理模式,打破以前零散化的土地种植模式,动员村民认领集中连片化种植钢架大棚。

这个好消息让边育同看到希望,他第一时间找到村上,认领了20个钢架大棚,在村民们种下菜瓜、马铃薯、西红柿等常规蔬菜时,边育同却在20个大棚里面全部种下了葡萄。

遇到困难时,有朋友劝边育同放弃,重新选择创业项目。“发展农业项目,不仅时间长、见效慢,而且投资风险大,还是在大城市发展更稳定。”曾经的同学对边育同跑到农村创业表示不理解。

2022年7月,边育同采摘葡萄时发现,葡萄长出了斑块,果子开始萎缩。仔细检查,有好几棚葡萄都出现了这种情况。上网查询、请教葡萄种植大户,都没有弄明白是何原因。无奈之下,边育同只好拍照请葡萄种植技术专家查看,最后确诊为葡萄溃疡病。为了防止传染,他立即封园,请技术专家到园区紧急处理。

“装箱卖,1斤15块钱,市民采摘1斤20块钱,1亩葡萄的收益顶得上10亩的玉米,葡萄产业的发展,让我们真正过上了甜日子。”

在边育同和家人的精心种植和努力下, 20棚葡萄今年已经全部挂果,产量达到18000斤左右,按照现有的市场行情收入在15万元左右,他所管理的葡萄园正朝着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方向发展,曾经模糊不确定的创业梦逐渐清晰且坚定。

“几年下来,我告别了最初的忐忑不安,收获了别人的赞许肯定,找到了一条产业振兴之路,我也有了坚定走下去的底气。”边育同自信溢于言表。

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边育同又调整发展战略,以“互联网+农业”的方式拓宽销路,开展“定制种植+物流直配”服务,让田间地头直达餐桌,线上线下多维度实现客户需求。同时,喜爱农村的边育同还有个美丽的愿景——让葡萄种植基地成为另一片“归园田居”,以此为目标将蔬菜基地打造成一个集采摘、休闲、教育、展示和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创意园,让久居城市的人们从美景美食切身感受乡村的振兴成果。

“过去,村上的很多大爷大妈说我在钢架大棚里种葡萄就是胡闹,但是真正看到我们的收益之后,很多村民主动找我们了解葡萄种植方法。”边育同更加坚定了扎根乡村的信念,“作为村上头一个种植葡萄的人,就要把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培训方式带回这片土地,提升大伙的经营理念,引导更多的老百姓接受、种植新型品种……”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