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闫任龙的“养牛经”
2023-11-14 09:22:42 来源: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李苏敏 编辑:王丽丽

微信图片_20231113161953.jpg

闫任龙正在喂牛。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李苏敏 摄

微信图片_20231113161949.jpg

工人正在将干草料装车。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李苏敏 摄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李苏敏

闫任龙是通渭县榜罗镇庙滩村村民,2000年开始养牛,从一头牛养到现在的一百多头,从人工喂养到机械化养殖,从毫无经验到技术娴熟,从村里的唯一养殖户到带动全村发展的养殖大户……

“万事开头难嘛。开始养牛时没技术,没资金。”闫任龙说,因缺乏资金,第一次他只拉了一头牛,大量引牛是在2018年,政府出台扶持政策,他用50万元无息贷款引进了良种西门塔尔牛。

近年来,通渭县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新定位,大力实施肉牛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出台扩群提质扶持办法,培优壮大草畜产业,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通过精心制定出台各种惠农政策,不断促进养殖业扩面增量,大力培育经营主体,力争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

闫任龙认准的那个致富门路就是养牛。

说干就干,他流转了本村和邻村的400多亩撂荒地,种植饲草玉米,牛的粪便经过发酵和处理,变成有机肥料,施到玉米地里,既减少了化肥投入,又让饲草玉米的品质大幅度提升,吃了有机饲料的育肥牛,肉质鲜美。

今年,闫任龙青贮了4000多吨饲草玉米,引进基础母牛26头,政府奖补各类资金达30.8万元。

“只要养牛20头以上,我都推荐粉碎喂料机。”闫任龙从喂料机上跳下来说道,从牛把草料吃得精光就可以知道,粉碎的饲料很适合牛的胃口。

顺着闫任龙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粉碎机将发酵好的青贮饲料快速进行切割,再通过传送带送到搅拌机中,搅拌料斗可以搭载其他一些饲料和干草料,完成搅拌后倒入小型拉车,就可以进行喂养了。

这些年,随着农村道路建设不断推进,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基础条件,而闫任龙更是提前享受到了这项红利。

“我三分之一的家产是购置的这些机械。”闫任龙笑着介绍,旋耕机、收割机、青贮机、粉碎机、铡草机、喂料机……现在共有大小机械有20多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种养。

“三分养,七分看。养牛就像养孩子一样,要多关心。”闫任龙关爱牛的方式之一是以青贮玉米为饲料。他说,以前秸秆基本上都废弃了,如今却成为“金饽饽”。

近年来,通渭县用全株青贮玉米替代部分粮食饲料,把全株青贮玉米穗和秸秆一同打碎,放入青贮池,经过氨化,整株玉米就成了牛既软且香的“草罐头”了。

“当时养牛他是第一户,绝对是我们村养牛启蒙户。”庙滩村党支部书记蒙永红说,庙滩村全村80%以上的农户都种养结合发展养殖业,村里几乎没有撂荒地。闫任龙不只是启蒙者,他还是全村的技术指导员,也带动村里剩余劳动力就业,他每年支付用工工资在30万元以上。

目前,通渭县牛羊存栏分别达到24.1万头和35.2万只,优质饲草稳定在110万亩以上,草畜业总产值达22.8亿元,农民人均从草畜产业中实现收入2550元以上。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