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包村”路上的老朱
2023-10-30 15:51:11 来源:临潭县羊沙镇秋峪村副主任 陈光

临潭县羊沙镇秋峪村副主任 陈光

秋峪村位于临潭县羊沙镇东北部,距镇政府15公里,属羊沙镇贫困村。全村平均海拔2520米,属高山丘陵地区,年平均气温5.6摄氏度,年降水量587毫米。

秋峪村有8个村民小组,分别是秋峪社、浪古社、白土坡社、岗尕山四个自然社,都坐西朝东、依山而坐落在四座山腰上,四个社又隔山相望,成掎角之势,犹如大鹏翅、注视着东方日出。每当傍晚来临,山间炊烟袅袅,那真是一幅不带彩色的水墨画。老朱的故事就在这个美丽而又偏远的小山村悄然展开。

老朱原名朱学斌,原羊沙镇司法所所长,是我们这个偏远小山村的原包片长(乡驻村工作组负责人的简称),因为长得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驻村时间长了,和群众打交道多了,村里人都亲切地叫他为老朱。

“老朱又下村来了吗”“老朱,我家里走吧?”“啥时候来的老朱?”“今晚我家里坐哈吧”这几句话是我在村里生活时,听村民向包村干部们打招呼最频繁的用语了。老朱总是嘿嘿一笑,说道:“忙完了坐会”。

老朱手头上的工作忙完了,就在村里串门和我们唠唠嗑、谈谈心,村里的家长里短、大小琐事他都能如数家珍讲出来,比我这个在村里土生土长的人还清楚。那时就觉得这个人挺受人欢迎的,不拘一格、能和群众打成一片。讲真的,这一点挺佩服他的。

老朱虽然看起来随和、憨憨的,可办起事来一点都不含糊。记得那年我到村委会办事,正好赶上老朱带着包村干部、村社干部忙着商议秋峪至白土坡社村道改道的事情。因为那一段老路修在白土坡半山腰上,道路窄小曲折,没有生命防护栏。雨天时常遇到石头滚落和泥石流堵路无法通行的情况,还有几次山上的落石正好砸中了正在过路的农用车和行人,甚至有三轮车从小路冲出路面的情况发生。生命诚可贵,安全出行成了白土坡社当时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后来,在和包村干部及村民的聊天中得知,那一年可把老朱给辛苦坏了。

包村老朱一边与群众多次召开会议,一边和乡政府衔接落实资金,一边和村社干部到路口规划路线,一边还和牵扯到土地的农户家做思想工作。当时情况是这样的,村里大部分人非常赞同改道修路,还有几户群众是不愿意的,他们认为路修通是大家走的,而改道所占用的土地却要他们几户自己承担,这样不公平,要么就是给他们占用了土地的几户给补偿金。当时还没有向县上申报这样小的项目情况,就算是申报了,县上审批了,资金到位了那也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再说了,这是村里群众自发组织村道改道,又不是修国省道或者其他企业商业经营用地,审批了也没有本村给本村修点路还要国家给村民给补贴这样的政策呀,一时间可把老朱忙得焦头烂额。

那时正值农忙时节,村民都早出晚归忙活地里的庄稼。为了照顾村民,那段时间老朱和包村工作组白天下村干工作,等到晚上村民们闲下来了才和包村干部们入户,苦口婆心地给群众讲政策、做工作。回去时,已是月明星稀,一起的同事早已在车里安静入睡,开车的老朱还在月下赶路,深思着明晚入户的事情。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老朱和包村干部们东奔西跑,夜以继日地及时解决、化解相关问题和矛盾。11月份,一条笔直平坦的乡村土路终于开通了。开道的那天,村民们争先观望、感慨万千,有老人眼里含着泪花喃喃说道:“通了,终于通了,这烂路的时代过去了”“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这帮包村干部们能还是能,靠得住”……

老朱还是个热心肠。村里有个老人,原先的时候秋峪村有移民政策,儿子迁移走了,老人的户口也随儿子户口迁走了,但老人因留恋故土留了下来。老房子移民的时候就拆除了,只给老人留了一间偏房,老人一住就是十多年。由于没有户籍,导致老人该享受的一些政策也不能在当地享受。秋峪村经过生态文明村建设,家家户户的房屋土墙都换了砖墙或包了砖墙,屋内也进行了亮化、美化,唯老人还住在老土房内,经过常年风雨洗礼冲刷,墙面疤痕累累,惨不成形,成了村里过去和现在的一条独特“划分线”。

老朱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三番五次给镇上、县上打报告、讲现状,经过老朱的不懈努力和东奔西跑,最终给“不是本村户籍而生活在本村”的老人申请了危房改造。因为老人一个人生活,房子的修建无人操心。老朱亲自上阵,自掏腰包,为前来帮忙的热心党员和村民置办伙食,利用闲暇时间帮老人盖房子。听村民说那段时间,老朱高兴得像是给自家盖房子似的,什么活都抢着干,手上起了不少泡,看着黑了、瘦了不少。

经过大家的帮忙,1个月的时间里,在原址一座砖木结构的新房盖了起来。搬入新家的老人喜极而泣,拉着老朱的手哽咽地说不出话来。老人对大家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真的感谢包村干部、村民和村委会对我多年的照顾和关爱。”老朱听到后说:“我们只是尽了自己的职责,但接受帮助的你却将这份真心牢记在心,是我们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是一种鞭策,让我们看到自己身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今后一定为村民做更多的好事、实事,让群众满意。”

老朱在包村路上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就不在这里一一细说了。随着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党的政策雨露的润泽和包村干部及老朱的扶贫指导,秋峪村不再是原前一穷二白的偏远小山村,一批批种养殖合作社、专业种植中药材和养殖大户不断涌现,逐渐形成了农牧结合养殖、家禽混养、中药材种植培育等特色种植养殖模式,有力推动了特色种植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幸福秋峪注入了强劲活力。

2021年底,老朱因工作调动原因,离开了包村长达9年之久的秋峪村。离开那天,乡亲们自发聚集在一起依依不舍地向老朱真挚告别。老朱诚挚地向乡亲们表达了这些年来对包村工作支持的感谢,勉励乡亲们要在乡村振兴这个大环境下,抓住机遇、放宽眼界,不断为建设美丽新秋峪和美好生活而奋斗!(本文为“我的乡村我振兴”三等奖获奖作品)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