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更是由秋季过渡到冬季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农历九月中旬,天气渐渐寒冷,露水开始凝结成霜。这时,漫天的黄叶簌簌而落,本来繁华的枝头已经删繁就简,大多只剩下光秃秃一片。地上草木摇落,枯草残叶结上了厚厚的白霜,陆游曾赋诗“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
经霜的枫叶愈发红艳,恰似一团团火焰,动情地燃烧着最后的秋天,让人不禁吟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代杜牧在《山行》中,写了霜降时节的山路、人家、白云、红叶,宛如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让人一下子掉进美里。
霜降时节的景色是萧索的,万物都蒙上了一层冷清。“九月降霜寒草衰,三秋落木塞鸿来。”花草衰败,树叶飘落,断鸿飞来,诗句中透着一股冷意。“气当霜降十分爽,月比中秋一倍寒。”霜降时节,空气清爽,可是月亮却比中秋更为寒冷。月亮何来的温度呢?其实,不过是诗人感到寒冷罢了。
送别是霜降诗词的主题之一,明代诗人止庵法师在《送延庆讲师》中云:“老夫莼兴动,霜降橘书来。珍重矶头石,留予一片苔。”在霜降时节分离,互道珍重,依依惜别,留一物为念,所思所念都深深融于那一片苔中。
萧瑟的景色最易引发诗人的悲伤情绪。唐朝白居易《岁晚》:“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秋天万物肃杀的景象本来就容易使人悲伤,而霜降时节天气又更是骤冷,与寒冷的天气相对应的,是作者心灰意冷的人生态度。对于羁旅之人而言,霜降带来的不仅仅是微寒,更是深深的忧愁。
当然,在霜降时节,有的诗人生活是欢快恬静的。元末王冕《舟中杂纪十首》:“树转斜晖,人家水竹围。露深花气冷,霜降蟹膏肥。沽酒心何壮,看山思欲飞。操舟有吴女,双桨唱新归。”这首诗写了霜降时节的舟中之景,一反萧瑟之气,秋天的精致在诗人笔下逸兴遄飞。老树斜辉,流水人家,含露秋花以及霜降时分肥美的螃蟹。沽酒看山,更是使人心情十分爽朗。连操舟女子归家时,嘴里都是唱着歌儿的。“霜降百工休,居者皆入室。谨户畏初寒,开炉代温律。规模不盈丈,广狭足容膝。轩窗共幽窳,竹柏助蒙密。”宋代欧阳修的这首《新营小斋凿地炉辄成五言三十七韵》充满着人间烟火气息:到了霜降时节,各种室外劳作都停止了,人们准备过冬,把门窗缝都用泥涂严实,屋里生起火炉,一派忙碌准备过冬的景象。
“卷帘何事看新月,一夜霜寒木叶秋。”屋外冷风萧萧,而我的心却美好而宁静。此时此刻,捧读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霜降诗词,也别有一番情趣。(王婉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