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文/图
果乡静宁,秋日胜景别样美。红彤彤的早熟苹果挂满枝头,与城乡间悄然吹拂的文明新风相映成趣。
在这里,一场城市与乡村关乎“面子”更重“里子”的文明创建“双城记”正在精彩上演。
自启动文明城市创建以来,静宁县坚持城乡统筹、软硬并举、标本兼治,推动精致城市与和美乡村同步建设、文明培育与移风易俗深度融合,让文明不仅可见可触,更可感可悟。
初秋时节,走在静宁街头,政务服务“一窗通办”让群众少跑腿,党员示范岗微笑服务暖人心;转入乡间村落,邻里间友善互助,和美乡村焕新颜;文明新风既吹拂在街头巷尾,也扎根于田间地头……
吹开便民“暖心花”
“现在到政务大厅办事太方便了,工作人员态度热情,流程清晰,许多业务通过‘一窗受理’便能迅速办结,不用再跑冤枉路。”正在办理企业注册登记的居民朱梅由衷赞叹。
作为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静宁县政务服务中心借创城之机,深入推行“一窗通办”“容缺受理”“跨省通办”等机制,大幅优化办事流程,提升审批效率,让群众和企业办事体验感持续提升。
在静宁,变化不仅发生在政务大厅。静宁县将优化政务服务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先手棋,全县各级机关单位同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普遍设立“文明服务岗”“党员示范岗”,规范服务标准,优化办事流程,推行微笑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等便民举措。同时,将文明创建融入日常管理,通过设置“文化墙”“图书角”,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营造浓厚的文明办公氛围。
近年来,静宁县将文明城市创建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印发《静宁县创建文明城市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实行领导干部“周上街”,确保推动创建工作落地见效。
“机关干部不仅是文明创建的践行者,更是引领者。”静宁县创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静宁县常态化组织机关干部走上街头开展“文明交通劝导”,深入社区参与“志愿服务”,包抓责任路段开展“环境整治”。广大干部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传递文明理念,带动更多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凝聚起“创建为民、创建靠民”的强大合力。
滋养全域“文明田”
文明城市创建,难点在乡村,潜力也在乡村。
静宁县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创建路径,将和美乡村建设作为重要抓手,从环境整治、文化培育到乡风塑造,全方位推动乡村“颜值”与“气质”双提升,为文明城市创建注入鲜活的乡村力量。
走进静宁县界石铺镇高堡村,硬化的村道平坦整洁,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被绿植环绕,生动展现农耕文化的彩绘墙惟妙惟肖,垃圾分类收集点有序摆放,昔日的“脏乱差”已蝶变为如今的“洁净美”。
“以前村里墙面破旧,政府组织人员翻新美化,还绘制了这些图画,不仅美观,还能引导大家讲文明、守规矩。”高堡村村民李云飞感慨道。
今年以来,静宁县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入专项资金深入实施“清洁家园”行动,围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领域,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领村民群众积极参与拆除危旧房屋、清理生活垃圾、打造“微菜园”“微花园”。并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推动乡村环境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让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
文化新风“润城乡”
“用一场充满仪式感的集体礼替代铺张的宴请,在年轻人心中种下了文明的种子,我们将继续推广这种‘以礼代宴’的模式,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让优良家风代代相传。”近日,在静宁县威戎镇北关村一举行的“集体升学礼”上活动策划人温小宁说。
文明创建,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和精神的引领。“静宁县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农耕文化、苹果文化等特色资源,将其融入城乡建设和群众生活。”静宁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李朋介绍。
几年来,静宁县高标准建设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构建多元的志愿服务队伍,围绕群众需求,常态化开展“送政策、送文化、送健康、送科技、送法律”等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每年活动场次超千场,服务群众数十万人次有效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文明创建,不仅重“面子”更重“里子”。“针对以往存在的滥办酒席、高额彩礼、人情攀比等不良风气,我们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加强宣传引导、选树先进典型等一系列组合拳,教育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合理操办红白喜事,让文明节俭、健康向上的新风尚融入城乡百姓生活。”李朋说。
此外,静宁县广泛开展“静宁好人”“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最美庭院”等系列评选活动,用身边人讲好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激发群众向善向上的内生动力,构筑起城乡文明的精神高地。
如今,文明不再是悬在标语里的口号,从城市的精细治理到乡村的涵养蜕变,从政务服务的优化到移风易俗的深化,静宁县以“城”“乡”双轮驱动的创城实践,让文明既体现在整洁有序的市容村貌中,更蕴含在城乡居民日益提升的文明素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