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毛婧雯

秋日的静宁县威戎村,果园里果香四溢,硬化路通到了每户门前,文化广场上老人闲谈、孩童嬉戏。村民方胜华感慨:“路不泥了,厕所改了,垃圾有地方倒了,住着真舒坦!”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甘肃的千百个村庄已成为常态。当乡村的“面子”焕然一新,“里子”的蜕变更令人惊喜。

从“点上出彩”到“面上提质”

“十四五”以来,甘肃以“千万工程”经验为蓝本,聚焦“村美院净乡风好、业兴民富集体强”,推动乡村建设从“单点示范”向“全域提升”跨越。截至2024年底,全省已建成94个省级“和美乡村”、2000个示范村;到“十四五”末,这一数字将刷新为300个“和美乡村”和2500个示范村。

在平凉,依据“两线三区”空间布局,399个和美乡村串珠成链,占发展类村庄的52.6%;在古浪县,143个乡村振兴示范点连片成景;在漳县,“一村一品、一路一景”的格局逐步形成……乡村的“颜值”不再是孤芳自赏,而是全域共美、各具风情。

乡村的“面子”,是望得见的山水,更是摸得着的现代生活。

天祝县松山镇达隆村的尚德宝,从破旧土房搬入新农村后感叹:“上下水通了,四季有热水,房前屋后种花种树,美得很!”这样的变化,源于甘肃持续推进的“八改”工程:改水、改电、改路、改厕同步推进,农村户厕普及率超76%,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99%的自然村。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和客车,光纤宽带全覆盖,5G网络向乡村延伸……

“农村不能只是‘看上去美’,更要让群众‘住着确实方便’。”一位基层干部坦言。从“半小时交通圈”到“全域光纤网”,基础设施的“硬件升级”,让乡村既留住了田园风貌,又具备了现代生活的便利。

从产业融合到乡村振兴

乡村的“里子”,是产业发展的底气,是农民增收的依托。

庄浪县陈堡村的何瑞红,在家门口的农家乐打工,月收入2600元;华亭市朱家坡村发展果蔬种植和乡村旅游,群众累计分红160万元,人均年收入2.3万元;渭源县元古堆村培育“七大产业”,形成5种增收模式……

甘肃立足“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特色产业,打造“甘味”品牌:静宁苹果品牌价值达180.9亿元,农民收入53%来自苹果产业;定西宽粉带动3万多人年均收入超5万元;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助力一产增加值快速增长……

同时,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客货邮融合等新业态蓬勃兴起。成县建成产业路500余公里,串联产业基地77.74万亩,群众年均增收3000元;漳县青瓦寺村从12户示范农家乐发展到带动456户融入旅游产业链。产业与乡村的深度融合,让农民从“挣辛苦钱”变为“分享产业链收益”。

从治理创新到乡风文明

乡村的“里子”,更体现在治理有效的“软实力”和文明乡风的“精气神”。

崇信县水磨村七旬老人李建国摔伤后,村民自发帮他收麦、照料起居,这是村规民约中“互助互济”的生动实践;古浪县“巾帼家美积分超市”用积分兑换物品,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的热情;灵台县“擂台大比武”解决120多个民生难题;金昌市龙景村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刹住了高额彩礼风气……

甘肃创新推行“三治融合”“四和同频”“五美共建”的治理模式。通过积分制、清单制、村民议事会等载体,乡村治理从“自上而下”变为“多元共治”,陈规陋习逐渐被新风尚取代。

从“环境美”到“生活美”,从“外在美”到“内涵美”,甘肃的和美乡村建设正实现从“形”到“神”的深刻变革。

今年前三季度,我省第一产业增加值1330.8亿元,同比增长5.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3元,增长6.2%。数字背后,是农民生活品质的实实在在提升。截至2024年底全省授牌认定省级“和美乡村”94个,累计建成乡村建设省级示范村2000个,累计改厕328.4万座,常住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2%,全省废旧农膜回收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尾菜处理利用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达到85.7%、91.5%、55.3%、31.2%,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实现全覆盖。预计到“十四五”末,全省累计授牌认定省级“和美乡村”300个左右,建成乡村建设省级示范村2500个,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以上。随着“十四五”目标逐步实现,甘肃的乡村正以“日日新”的姿态,书写着一幅“形神兼备”的和美画卷。

责任编辑: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