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晓玲
在金川集团精密铜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批纯度高达99.995%的4N5无氧铜板带材正缓缓下线。这些即将用于制造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关键部件的材料,成功破解了我国在该领域长期依赖进口的难题。
“我们科研人员几乎吃住在现场,用一年多时间就攻破了4N5无氧铜制备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令人振奋。”金川集团精密铜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艳风回忆起当初全力攻关的情景,依然感慨万千。
2022年9月,面对甘肃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装备企业高纯无氧铜材料依赖进口的难题,有着30多年铜材深加工经验的金川集团迅速组建攻关团队,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材料、工艺、装备等关键环节实现突破。
去年6月,4N5无氧铜产品通过全面测试,成功实现国产化替代,金川集团被客户评为优秀供应商。从技术攻坚到产业化落地,整个过程仅用一年半时间。如今,这一成果已拓展至半导体、电子、精密仪器等领域,显著提升了我国铜合金材料的自主保障能力。
4N5无氧铜制备技术的突破,是金川集团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集团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构建起以“建机制、搭平台、加动力”为支柱,以“人人参与创新、时时都在创新、处处体现创新”为核心的“3+1”全员创新模式,为这家中国镍钴工业的领军企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将创新管理体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金川集团成立职工技术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和评审委员会,各基层单位建立相应机构,形成“党委领导、行政主导、工会搭台、多方协同、全员参与”的创新工作格局。建立了“职工提出创新课题—审定立项—选聘创新工作团队—联合创新”的闭环管理模式,每半年征集一次创新成果,每年进行一次评审,每两年举办一次创新展览。
这套机制有效激发了全员创新热情。“十四五”以来,集团职工共提出合理化建议1.93万条,形成技术创新成果8191项,获得各类授权专利1026项。
同时,金川集团着力搭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实践平台,持续举办十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展和400多场“主题创新日”活动,展出成果超3000项,促进创新思维碰撞。
金川集团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大力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推行“揭榜挂帅”制度,依靠科技创新补短板、筑长板,用“小切口”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大突破”。
在金川集团镍钴研究院,特级技师杨秉松以科技成果入股成立合资公司,每年创新产品销售收入突破千万元,企业成为甘肃省仪器仪表高新技术“小巨人”企业。在地下矿山开采领域,金川集团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8立方米地下铲运机实现了国产大容量设备零的突破,多项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在金川集团镍合金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手撕镍”轻薄如纸,成为生产新能源电池、柔性电子元件的关键基材……
在“3+1”全员创新模式的强力驱动下,金川集团的创新成果遍地开花,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仅去年,公司组织的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率超过76%,一系列新产品被推向市场,新产品收入占比达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