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康县大南峪镇:党建引领 多元产业遍地开花
2025-09-16 22:29:11 来源:甘肃农民网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寇正欣 李蓉 

秋风送爽,稻谷飘香。在康县大南峪镇的田野间,一片片金黄的稻田随风轻漾,已有农户趁着晴好天气,开始了今年的首批水稻收割。“今年镇上推广优质品种还免费发放,每亩地争取了200元的产业奖补,农技中心提供种植服务,水稻长势好,一亩地收入在2400元左右,我们明年种植更有劲头了。”正忙碌的花庙村种植户左明贵一边收割一边说,“我家种得早,就先收一块,收完水稻就准备整地播油菜,一刻不耽误。”

这一派丰收景象,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强力支撑。康县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李广统介绍:“今年,省农技总站联合康县农技推广中心和大南峪镇人民政府,依托当地3家合作社,在大南峪镇开展了小麦、水稻、油菜和蔬菜的新品种引进筛选及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创新研究,建立了试验示范基地,目的是解决我县粮油菜单产水平低、品种更新慢、机械化水平低等问题,有效指导大田生产,提升我县粮油菜生产水平,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带动群众增收。”

作为大南峪镇“稻油轮作”模式的重要一环,水稻收割与油菜播种实现了“无缝衔接”。通过推广统一供种、机械化作业和水肥精准管理,确保稻油两熟高产高效。目前全镇1200余亩水稻正陆续成熟,大面积收割即将展开,预计产量96万余斤,产值288万余元,受益群众达到290户,水稻收割之后油菜种植会紧接跟上。

值得一提的是,大南峪镇水稻种植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从生产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镇内现有大米加工车间两座,涵盖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不仅加工优质大米,还陆续推出金稻穗大米、金稻穗菜籽油等系列产品,显著提升了农产品附加价值。产品不仅畅销全县,还销往陕西等省外各地。

以水稻产业为引领,大南峪镇持续巩固多元特色产业格局。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党建+产业融合”为抓手,重点打造以稻油轮作、魔芋、绞股蓝、蔬菜和蚕桑为核心的“五个一千”特色产业,形成多业并举、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蚕桑产业加快“智能化转型”。通过引进自动化喂桑机、环境控制系统等智能设备,有效减少人工投入,降低生产成本。目前全镇年养蚕300余张,千亩桑园实现精细管护。

魔芋产业“带动力”持续增强。康县康芋源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今年育种150亩,带动周边120多户农户共同发展。“忙的时候每天得请二十多人,乡亲们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挣。”合作社负责人张永芳介绍。全镇魔芋种植面积已突破1000亩,带动周边8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户均增收4500元以上,成为促农增收的重要支撑。

天麻产业立足“房前屋后”盘活土地资源。大南峪镇积极引导群众利用院落边角、宅基地周边开展天麻种植,不仅节约土地、便于管护,也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这种灵活的“庭院天麻”模式,正成为群众增收的新亮点,目前全镇种植已超500亩。

绞股蓝产业蓬勃发展,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全镇绞股蓝种植规模达1000余亩,落地运转的绞股蓝茶加工项目,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为当地群众开辟了增收渠道。

此外,蔬菜、黄豆等产业也稳步发展,分别形成1000亩和2230亩的种植规模,“多点支撑、长短结合”的产业体系日益完善。

康县大南峪镇镇长陈怀虎表示,下一步,大南峪镇将继续围绕现有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传统产业抓提升,特色产业抓效益,探索走出产村融合、农旅融合、多元发展村美民富新路径。

责任编辑:杨万明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