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礼县:乡村大喇叭 “唱”响文明新气象
2025-09-16 11:11:21 来源:文明礼县

微信图片_20250915150046_37_151.png

清晨的礼县乡村大地,总会有一阵熟悉又亲切的乡音准时回荡在村落——这便是来自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乡村大喇叭”。作为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宣传载体,这些“乡村大喇叭”不仅串联起全县29个乡镇的568个文明实践站,更以接地气的内容、有温度的表达,将党的创新理论、文明新风理念与民生服务送到群众耳边、记在百姓心里,悄然激活了乡村文明宣传的新动能,让文明新风伴着电波,真正“声”入人心、拂面而来。

小喇叭激活文明宣传新动能

“乡亲们注意啦!早间新闻马上就要播放了,大家留意收听啊……”在礼县各村的清晨、中午与傍晚,总会响起熟悉的乡音。这一声声来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乡村大喇叭”,裹挟着实用知识与文明理念,回荡在村落街巷,成为服务群众、传播文明的“声”力军。

为拓宽新时代文明宣传路径,礼县充分发挥文明实践站联系群众的优势,持续让“大喇叭”这一传统载体重焕活力。如今,全县29个乡镇的568个文明实践站均实现每日早、中、晚准点播报,累计覆盖群众超20万人,让党的创新理论与文明新风随电波走进千家万户。

定制内容把实事办到心坎上

礼县除固定“乡村大喇叭”管理员外,还精心组织村干部、志愿者、乡贤成为乡村播报员,同时围绕政策解读、文明新风、民生服务三大主题,打造“定制化”宣传内容,让每一段播报都贴合群众需求。

政策解读时,播报员擅长将“理论政策”转化为“方言土语”。针对殡葬改革、人居环境、交通安全等热点,他们用方言土语替代生硬条文,结合本村真实事例娓娓道来。比如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通过身边人的故事让村民听得明白、记得牢固。

民生服务更是精准对接群众日常,农忙时播报天气与农技知识,过节时提醒防火防盗,突发情况时及时发布预警。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还邀请县融媒体中心专业播音员、县朗协志愿者,定期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惠民知识等进行录制,推送到各村进行播放,真正实现宣传“零距离”。

创新形式让文明“活”起来

为让“大喇叭”不枯燥、有吸引力,礼县在播报形式上巧下功夫,以“固定栏目+特色专题”组合,让文明宣传更生动。

每周一至周五,各实践站固定推出“主题栏目”:“周一讲政策”“周二说文明”“周三传技术”“周四解难题”“周五展风采”,形成规律化传播。周末则根据需求设置“特色专题”,如“身边好人故事汇”“美丽乡村展示台”,用多样内容留住听众。

同时,县里推出“点单式”服务,村民可通过文明实践站或村委会提出想听的内容,一段影子腔,一首红歌,一段相声,都是“乡村大喇叭”为群众准备的声音礼物。这一做法在对了群众“胃口”的同时,也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小喇叭奏响乡村振兴和谐曲

自“乡村大喇叭”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在礼县点亮以来,礼县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让文明新风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在罗坝镇,“乡村大喇叭”一呼百应,志愿者号召村民参与“清洁家园”行动,半小时内二十多位村民自带工具赶来清理卫生死角。在盐官镇,循环播报的医保缴费政策,帮不少老年人弄懂流程,解决“手机不会用、政策看不懂”的难题。在雷王乡,辣椒种植技术讲座通过“大喇叭”传开,200多户种植户受益,亩均增收超1000元。

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县各实践站累计播报1.2万余次,时长超6000小时,参与收听群众达百万人次。小小喇叭,声声传情。礼县的实践证明,只要用心用情,传统媒介就能突破局限,在农村天地中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让文明新风久久吹拂。

(文明礼县)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