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恩师李志成
2025-09-11 09:35:09 来源:甘肃农民网-《甘肃农民报》

萧毅

今年三月十七日,我静静躺在医院的手术台上,双目微阖,思绪却如脱缰之马,悠悠飘向远方,那日也是恩师李志成先生与世长辞十周年的忌日。十年前的此刻,这位令我毕生敬仰的教育大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那和蔼的音容笑貌,对教育事业矢志不渝的热忱,早已深深扎根于我的心间。

李志成老师本是北京人,20世纪50年代,以优异成绩考入甘肃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他携手夫人孙秋霞老师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毅然奔赴我们的老家永登县二中。此后,他们扎根乡村教育,一待就是几十年。他们的到来,宛如一场久旱后的甘霖,滋润了这片教育资源匮乏的土地,为无数乡村学子打开了通往广阔天地的希望之门。李老师常说:“教育,绝非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点燃希望的火种,是为学生照亮前行道路的明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这一教育理念。

1984年,李老师夫妇调入永登一中。彼时,我恰好在永登一中读高中,有幸聆听李老师讲授历史课。他授课时,从不刻板地照本宣科,而是将枯燥的历史年表与事件巧妙地融入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之中。哪怕是班上最不爱学习的同学,也对他的课充满期待。他的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收获了丰富的知识。他常言:“历史并非沉睡在故纸堆里的过往,而是鲜活的,它是映照当下的明镜,能为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我们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同年,教育部大力倡导在中小学阶段开展第二课堂,李老师对我创办“百花”文学社给予了大力支持。文学社的报名题字由李校长最为敬重的教育专家、兰州大学书记辛安亭先生亲赐,还为我们制定了“以报养报”的运营思路,这份小报每份售价五分钱,印发一些中考、高考模拟试卷。这一举措成效显著,不仅收获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更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发行量最高时,突破了一万份,这在当时的永登县乃至甘肃省,都堪称一项了不起的创举。李校长这种创新的商业化运作思路,对我日后的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大胆放手,让我主持全校两千多人的大会,组织各类活动,极大地锻炼了我的综合能力。毫不夸张地说,我后来的成长与成就,都离不开李老师的悉心指导与栽培。

李老师后来升任校长,他不仅治学态度严谨,还十分关心教师的生活。他到永登一中不到一年,就积极奔走,多方协调,让多年居住在小平房的老师们都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这件事在永登教育界传为佳话,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1985年底,李校长和夫人调至兰州二中,担任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在二中,他们同样赢得了师生们的一致赞誉。然而,他们的心始终牵挂着永登,尤其是永登二中,他们的大部分精力依旧奉献给了永登的教育事业。可以说,永登县的教育史册中,若缺失了他们夫妇的篇章,无疑是不完整的。

1992年,李校长退休后,我邀请他到我创办的公司担任顾问兼办公室主任。此后,我们亦师亦友,经常一同用餐、出差,在工作与生活中频繁交流。几年后,李校长向我提及,兰州市有一批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退休教学骨干,大多是特级教师和名师。他希望能让这些优秀的教育人才发挥余热,为教育事业再作贡献。于是,我全力协助他创办了课外辅导学校。他亲自组织这些骨干力量,连续多年开办补习班。学校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充分展现了李校长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理念。

李校长还钟情于书法,有一年过年,我帮校长家里悬挂了几幅名家字画,看到他满心欢喜的模样,我内心也感到无比欣慰。

李校长一向乐观开朗,生活作息规律。尽管四十多岁时就查出患有冠心病,但凭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他始终保持着健康乐观的心态。他的几个孩子个个学有所成,这充分彰显了他们良好的家教家风。晚年时,李校长因糖尿病并发症需要每日透析,但他依然乐观面对生活。孙老师亲自在家为李校长做透析,老两口相互扶持,携手走过人生的最后时光。

李志成和孙秋霞夫妇,无疑是永登县教育界迄今为止影响力最为深远的两位老师。他们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无数人的人生道路。

我将永远怀念李志成恩师,他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引路人之一。他的教诲如春风化雨,润泽了我的心田;他的精神如灯塔,始终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李校长的身影我将永远铭记!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