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田博 文/图
金秋九月,静宁县原安、三合、灵芝等西北部乡镇的层层梯田上,旱作玉米颗粒饱满,洋芋块茎结实膨大,全县85万亩旱作农作物长势旺盛,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近年来,静宁县以“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为重要抓手,持续增强旱作农业发展动能,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持续活力。
农民查看玉米棒。
“今年种的‘京科968’玉米,棒子比往年长了一大截,亩产估计能接近2000斤!”在三合乡王湾村旱作玉米种植示范带,村民李永永看着金黄饱满的玉米高兴地说。他告诉笔者,从种子、地膜到化肥,乡里统一供应,关键生长期还使用无人机统防统治,种地越来越有底气。
界石铺镇荣原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王鹏也对收成充满信心。“合作社今年种了250多亩覆膜玉米和洋芋,在农技人员指导下,玉米预计亩产1800斤以上,洋亩产能超4000斤。”王鹏介绍,120亩粮饲兼用玉米已开始机收并加工成青贮饲草,销往周边养殖场,预计毛收入15万元。剩余玉米和洋芋即将陆续收获,全年种植总收入预计可达30万元。
梯田旱作玉米。
旱作农业丰收的背后,是静宁县大力推进“五良融合”的结果。目前全县11个种粮乡镇已完成19.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灌溉设施让“望天田”变成“稳产田”。“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良种良法推广奠定了基础,让旱作农业有了‘好底子’。”静宁县农技中心主任杨富位说。
在“良种”推广方面,静宁县今年主推“京科968”“先玉335”等玉米品种和“陇3”“陇7”等洋芋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良法”配套上,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开展覆膜种植、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技术指导,帮助农民掌握新技术。
通过“良机”与“良制”结合,静宁县农机作业率超过70%,并依托补贴政策推动旱作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今年全县高标准建成10个旱作农业示范带和14个千亩以上示范点,形成集中连片发展格局,85万亩旱作农作物中,粮饲兼用玉米38万亩、洋芋47万亩,还推广种植5.5万亩小杂粮。加上夏收小麦,全县粮食总产量预计超过27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