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之昌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含清润诗意的节气,像仲秋清晨凝成的一滴露,裹着草木香,带着岁月的温凉,悄悄落进古诗词的字里行间,为我们晕染出一幅幅秋意渐浓、情思绵长的画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里的这句诗,是白露最早的诗意注脚。深秋的芦苇荡泛着青苍,晶莹的白露凝结成薄霜,心上人在水的那一端,看得见却触不及。这抹白霜成了千百年来相思的象征,让白露自带一层朦胧的怅惘,读来总让人想起秋日晨雾里,那份欲言又止的温柔牵挂。
并非所有白露诗词都浸着怅然,也有藏在日常里的清宁。“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杜甫的《白露》,就勾勒出一幅安逸的秋晨图景。清晨的白露裹着甘甜的果子,马蹄踏过露水,痕迹很快消散在晨光里;园子里的树与山石相连,小船悠悠渡入江溪,没有浓烈的情绪,只有秋日常有的清幽与闲适,仿佛能让人看见诗人漫步晨露间,鼻尖萦绕着草木与果实清香的模样。
白露时节的自然景致,在诗中更是灵动鲜活。“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的《玉阶怨》,把白露的清寒与月色的皎洁揉在一起。玉砌的台阶上凝结着白露,夜色渐深,寒气浸透罗袜,诗人却仍立在阶前,直到放下水晶帘,还在望着窗外的秋月。露的凉、月的明,配上诗人的怅然,让秋夜的寂静多了几分细腻的情思,连空气里都似飘着淡淡的愁绪。
而元稹的《咏廿四气诗·白露八月节》,则把白露的物候写得具体可感:“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叶下和秋吹,惊看两鬓毛。”露水沾在蔬菜野草上,泛着白色的光,天空变得愈发高远清朗;树叶伴着秋风飘落,诗人忽然惊觉自己双鬓已生出白发。诗里没有刻意的抒情,只借白露时节的寻常景致,道出时光流逝的感慨,平实却动人,像秋日里一阵微凉的风,轻轻拂过人心。
古诗词里的白露,也常藏着深沉的乡愁。“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把白露与思乡之情紧紧系在一起。戍边的鼓声阻断了行人,秋夜里大雁的鸣叫声格外凄清,从今夜起白露凝结,可在诗人心中,还是故乡的月亮最明亮。白露成了触发乡愁的引子,那抹清寒里,藏着对亲人的牵挂、对故乡的思念,读来让人鼻尖发酸。
古诗词里的白露,是仲秋的信使,是古人情感的寄托。它既有“白露为霜”的怅惘,也有“清晨散马蹄”的闲适;既有“玉阶生白露”的清寒,也有“月是故乡明”的深情。透过这些诗句,我们能触摸到白露时节的清润秋意,更能读懂古人对自然的感知、对生活的热爱。当我们在秋日清晨遇见草叶上的白露时,再吟起这些诗,便像与千年前的诗人共享了同一份秋光,让这份节气的诗意,在时光里永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