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王甜
“父亲当年就是抱着‘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念头去的。”电话那头,赵玉珍的声音沉稳而坚定,向我们讲述着她的父亲——97岁抗战老兵赵章林的故事。由于赵老年事已高,我们得以透过其家人的深情回忆,勾勒出一位民族英雄的峥嵘岁月与赤子情怀。
赵章林出生于河南登封,如今在兰州安度晚年。虽年事已高,但依然保持着军人的坚毅气质。在女儿眼中,他是一位慈祥而坚韧的父亲。岁月的风霜刻在他的眉宇间,却从未带走他眼中的温暖。
“他很少主动提起打仗的事。”赵玉珍说,“那是一段夹杂着牺牲与信念的复杂记忆。但我们知道,那是他一生中最深刻的烙印。”
透过赵玉珍的转述,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1944年10月,年仅16岁的赵章林怀着一腔热血投身抗战洪流,在皮定均领导的豫西八路军支队35团任司号员,先后参加清江、连水战斗,孟良崮战役,抗美援朝五次战役等。
他经历过缺粮断水的急行军,也经历过炮火连天的惨烈战斗。战火在这位年轻战士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印记。在一次激烈战斗中,赵章林负伤致残,被评定为因战八级伤残军人。
提及此事,赵玉珍语气沉重:“那次战斗异常惨烈,一颗子弹射穿了他的背部,我们后来听到都觉得特别心疼,无法想象他是如何熬过那样的伤痛,可在父亲心里,自己已经很幸运了,很多战友都牺牲在了战场上。”
尽管战争在他身上刻下了伤痕,但历史也铭记了他的英勇。因在战斗中的突出表现,赵章林先后荣获抗日战争独立自由奖章,解放战争奖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解放华北纪念章,解放西北纪念章,解放西南纪念章,抗美援朝军功章等多项荣誉。
1959年11月,赵老转业至甘肃省兰州市。战场上的钢铁战士,化作了建设浪潮中的一颗“螺丝钉”,他先后在省储运公司、永靖县煤建转运站、永靖县商业局、县总工会等单位工作。
“父亲把军人的作风也带到了工作中。”赵玉珍回忆,无论是在物资调配的储运一线,还是在工会服务的日常工作中,父亲始终保持着军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勤勤恳恳,认真负责。
1986年12月,赵老从省百货公司光荣离休,为他多年奉献地方建设的职业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离休后的赵老始终保持着朴素的作风。在他房间里,最珍贵的莫过于那个陈列着功勋章的相框。“每年到了重要纪念日,父亲总会小心翼翼地将每一枚勋章细细擦拭,那时的他,眼神总是格外明亮,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赵玉珍说。
这些静静躺在相框里的勋章,无声地诉说着往日的峥嵘岁月,见证着一位老兵无悔的青春与奉献。
如今,英雄虽已迟暮,但历史从未忘记。正是千千万万如赵章林一样的战士,用青春与热血铸就了民族的脊梁,他们的功勋,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