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王倩 文/图
今年5月,历经75载寒暑,一条总长逾380公里、总面积210万亩的环绿洲锁边林带宣告全线闭环围合。千万株草木经纬交织,在大漠边缘筑起一道壮阔的“绿色长城”,如一双青筋暴起的巨臂,将民勤绿洲牢牢圈护。
风沙曾在这里肆虐横行,巴丹吉林与腾格里两大沙漠的“握手”之处,民勤一度被称为“沙窝子”。如今,黄沙深处奇迹般浮起一片绿洲,生机盎然。这抹来之不易的绿,诉说着一场人与沙旷日持久的对话。
民勤县林草局副局长姜莉玲,扎根治沙一线近三十年,言语间难掩激动:“这是智慧的结晶,更是汗水的丰碑。”
民勤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合围,风沙线长达408公里。作为国家“北方防沙带”战略节点与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民勤是阻击沙漠南侵、维系西北生态安全的核心堡垒。
1950年的春天,一场万人誓师大会吹响了“插风墙、封柴湾、护农田”的号角。先辈们就地取材,以“崖土压沙”“柴排压碱”的治沙智慧,在沙海中艰难楔入点点绿色。
1978年,随着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民勤县林业局正式成立。建设者中许齐科带领团队在红崖山水库区域实施草方格固沙作业;张学道等技术人员通过集资方式,完成库区10公里防护林带建设。从红崖山到老虎口,25万亩防风固沙林挺立西线,35万亩天然植被得以封育,实现“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折。
随着“三北”六期工程推进,民勤治沙模式全面升级。民勤县聚焦退化林带修复与生态屏障闭环目标,2025年通过“工程固沙+植被修复”模式攻克“最后一公里”生态断点;同步部署智能滴灌、土壤墒情监测等数字化设施,实现210万亩林草带智慧管护全覆盖;引入光伏治沙等生态产业融合项目,推动防沙治沙效率提升50%以上,完成从“人工粗放”到“科技精准”的转型跨越。
面对“最后一公里”顽抗的沙患,民勤人靶向攻坚:在沙咀墩、白土井的断途沙窝,无人机飞播撒下“绿种雨”;在老虎口、青土湖的退化沙地,麦草方格织就“固沙网”,修复技术催开“新生芽”;在白土井东的砾石滩,“大穴整地”垒起“储水巢”,让混生林扎下“深根锚”。2023年起,龙王庙、勤锋西等沙化“伤口”经修复工程“缝补”,今年3月,当最后一缕流沙被“绿手”攥住,这道沙患“生死线”被彻底剪断。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工程治沙130万亩,封沙育林草325万亩,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261万亩。全国第六次荒漠化调查显示,民勤荒漠化面积、沙化面积实现“双缩减”,成为我国北方防沙带的“生态标杆”。
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从先辈筚路蓝缕到今人创新探索,“勤朴坚韧、不畏艰辛、众志成城、久久为功”的民勤治沙精神代代相传,民勤县委县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让流沙披上了绿色,阻隔了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合拢。
从沙撵人跑,到绿锁黄沙,再到人沙共舞,这条锁边林带既是挡风的墙,更是铸魂的碑——民勤用沧桑巨变,把“两山”理念绣进大漠,将人类的坚韧刻进沙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