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李金业 文/图
“您瞧这水灵灵的芹菜,一茬能收几百吨,刚割下来就被收购商订走了!”七月的清晨,凉州区四坝镇三岔村的日光温室大棚里生机勃勃,村党支部书记甘自军踩着湿漉漉的泥土,手里掂量着刚收割的芹菜,眼角的笑纹里都透着喜气。如今,这片200余亩的土地上,23座全钢架装配式日光温室整齐排列,第一茬芹菜正迎来丰收季。
凉州区四坝镇三岔村的日光温室大棚里生机勃勃的芹菜。
这个总投资600多万元的惠民工程,通过衔接资金、村集体入股、龙头企业筹资三方合力,不仅搭起了装配式日光温室,自动卷帘机、水肥一体化设备等“智能装备”更是一应俱全。
芹菜采收。
“以前村民种地靠经验,现在大棚里温度、湿度全可控,浇水施肥按按钮就行。”甘自军指着棚壁上的温控仪说,光是这茬芹菜,亩产就比传统种植高出三成。
丰收的喜悦背后是“村集体+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的有力支撑。龙头企业负责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管理,村民参与务工分红。“土地流转拿租金,大棚务工挣薪金,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正在麻利捆扎芹菜的三岔村七组村民张存英说。
这个集“农民群众增收、龙头企业获益、村集体经济壮大”多重效应于一身的现代农业基地,不仅让土地焕发新生机,更让乡村振兴有了坚实的产业支撑。正如甘自军说的:“咱们这大棚里长的不只是蔬菜,更是大伙的致富希望,乡村振兴的路子,就在这一茬茬丰收里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