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从40只羊到千万产值 马少祥的“广河羊羔肉”全产业链发展之路
2025-07-21 18:37:56 来源:甘肃农民报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马吉志 梁文博 周建博 马秀琴 文/图

在广河县买家巷镇曹家坡村,马少祥的名字已经成了产业振兴的代名词。

八年前,这位中年人带着餐饮业的经历返乡创业,面对40只羊和不足10万元的启动资金,开启了一场充满挑战的养殖探索。今天,他所创办的少祥农牧合作社年存栏量突破3000只,年营业额冲刺千万元大关。

马少祥和他的羊。

通过构建“科技赋能链—产业升级链—共同富裕链”的三维发展模式,马少祥的实践为“广河羊羔肉”全产业链发展,打造了可复制的振兴样板。

科技赋能链:湖羊养殖的绿色革命‌

2018年创业之初,马少祥遭遇了传统养殖的阵痛。羊羔发病、生长迟缓让这位门外汉损失惨重。

马少祥说:“刚开始我养的是育肥羊,品种比较繁杂。不知道哪个品种好,自己也想选一个好的品种来养,把钱都花了但是也没选出来。”

转折始于系统性学习。在广河县畜牧部门技术支持下,马少祥不仅掌握了人工授精、精准防疫等核心技术,更将湖羊确定为当家品种。当第一批品相优良的湖羊以每斤高于市场价2元的价格售出时,科技的力量让他首次尝到甜头。

“当时第一批羊(湖羊)卖到了东乡县达板镇,卖了100只。因为我的羊品相好,比市场价高出了两块钱,我心情特别好。”马少祥自豪地说。

马少祥为群众传授养羊经验。

真正的变革发生在养殖模式升级。马少祥流转200亩土地实施“粮改饲”,实现饲料自给自足,建立起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

马少祥介绍,养殖场内,羊群住在干燥通风的高床上,疫病发生率大幅下降。羊粪经发酵变废为宝,成为农田的天然肥料。同时,他的温棚水培牧草试验成功,这种无添加的“绿色面包”让母羊奶水更足,羊羔品质显著提升。

马少祥激动地说:“最好的时候是2021年,整整销售了500多只羊羔,周边的人很羡慕,马少祥养羊挣钱了。”

产业升级链:羊产业链的财富密码

2024年,北京举办的广河羊羔肉品牌战略发布会,让马少祥看到了精深加工的价值前景。回来后,他立即成立羊肉分割车间,一只羊的价值在他手中发生裂变。

马少祥直播羊肉精分割过程。

马少祥算了一笔账,一只普通活羊每斤28元,经过精细分割后每斤48元,溢价20元。而未经处理的羊杂20元一副,精细分割后,羊头30元、羊蹄8元、羊肚20元、羊心10元,整整高出48元。“我们广河的羊有了自己的品牌后,一只羊多挣500块钱是没有问题。”

截至2025年初,马少祥的分割车间已创造30多万元营业额,成为带动增收的新引擎。13名村民(其中12名为妇女)在车间稳定就业,人均月收入超2000元,全年工资支出达40万元。

广河县畜牧兽医发展中心主任马小奇表示,马少祥的探索实践,是广河县近年来全力打造羊羔肉全产业链的生动写照。他通过推广科学养殖、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实施精细化分割提升附加值、带动农村妇女就业增收等举措,走出了一条可复制推广的新型农民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共同富裕链:联农机制的创新实践‌

富裕起来的马少祥深知独木难成林。他的合作社化身“田间学堂”,通过电话指导、现场教学普及人工授精、饲料配比等技术,吸引曹家坡及周边35户养殖户加入绿色养殖阵营,实现户均年增收5万余元。“少祥把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带着我们一起挣钱。”养殖户马玉华感激地说。

曹家坡村全貌。

联农带农机制更体现在品牌溢价分配上——每斤羊肉20元的增值中,10元反哺合作农户,构建起“品牌增值-农民受益”的良性循环。

马少祥获得甘肃省政府专利奖一等奖、临夏州人才奖等多项荣誉。但他始终心怀感恩:“没有县里政策和50万元村集体资金支持,就没有今天的少祥农牧!”未来,他计划继续扩大粮改饲规模,引进优质种羊,把曹家坡村打造成集养殖、加工、美食体验于一体的特色产业村。

曹家坡村党支部书记康瑞仓告诉笔者,马少祥不仅自身养殖产业发展得非常好,规模大、效益好,更重要的是,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的养殖技术,主动帮助村里乡亲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带动大家一起发展,树立了好榜样。

从传统养殖的摸索者到科技兴农的领路人,马少祥用八年时光完成了一场“三农”领域的华丽蝶变。在他身后,广河县打造出的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共同富裕的振兴之路,正在广通河畔上铺展延伸。

责任编辑:马雪娟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