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两河镇廖坝村食用菌大棚。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李可儿 张彩虹
暖春三月,走进康县两河镇食用菌种植基地,整齐的大棚下,一朵朵羊肚菌破土而出,村民们穿梭其间,熟练地进行采摘、分拣;不远处,一排排青冈椴木整齐排列,黑木耳在木桩上层层绽放,构成一幅生动的丰收画卷。
党建引领 从“单打独斗”到“联合作战”
两河镇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山多路远、资源分散,产业发展难以成片,呈现“单打独斗”状态,村集体经济发展受阻。去年以来,该镇以“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核心理念,探索出一条“党支部+联合社+村集体+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新路径。
2024年9月30日,康县二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两河镇廖坝村挂牌成立。该社的组建,把两河镇的能人大户、技术能手、资源设备凝聚起来,并把12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跟农民专业合作社牢牢拧成一股绳,实现“资源共惠、技术共通、信息共享、市场共拓、品牌共建”,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发展联盟。
“过去各村各自为战,技术、资金、市场都是难题。现在通过联合社整合资源,党支部牵头协调,产业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发展产业的底气就会更足。”该镇党委书记李耀文说,“联合社成立后,全镇12个村党支部共同参与,统筹林地、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并对接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渠道,形成‘党建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良性循环。”
产业集群 资源整合背后的“四金”效应
康县两河镇产业发展联合社以资源整合为核心,创新推出“四金增收”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多元动力——土地流转“租金”、务工报酬“薪金”、村集体分红“红金”、自主发展“振兴金”。建议修改为可书写在段尾的标点符号“
“租金”就是老百姓流转土地取得的收入。通过集中流转闲置林地、土地,联合社规模化发展羊肚菌、椴木木耳等特色种植,产业发展得到资源,村民获得租金,实现收益最大化,“资源变资产”。“酬金”就是乡亲们在家门口务工取得务工报酬。产业基地常年吸纳周边村民务工,发放劳务报酬,为村民找到了一条切实可靠的增收途径。在廖坝村菌种厂务工的村民赵玉军笑着说,“以前在外打工,现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家里老人。”
“红金”就是集体分红实现“村群共富”。在党支部的引导下,群众以林地、土地、资金、劳力入股,助推联合社产业发展,每年享受分红,获得一笔稳定的收入。“振兴金”就是带动发展形成“产业网络”所带来的收入。该镇通过重点扶持产业能人、致富带头人,以“头雁效应”激发农户自主发展热情,真正实现“输血”变“造血”。通过技术培训、订单合作等方式,带动农户自主发展庭院经济,方寸之地做文章,形成“小规模、大群体,小产品、大产业”的发展格局。
“联合社不是简单的‘拉郎配’,而是通过标准化管理解决产业痛点。”联合社负责人周元文说,“联合社统一技术管理、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市场销售,有效解决了村集体发展产业技术管理不到位、村干部责任心不强、产品量小、价格低、销售难的问题,确保了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截至目前,两河镇通过联合社带动已建成约80亩的羊肚菌种植基地和约2000架的椴木木耳种植基地,预计生产羊肚菌2400多斤,预计实现销售收入84万余元,预计生产椴木木耳70000多斤,可实现收入245万余元,预计可带动周边群众务工70余人,预计发放务工报酬40多万元。
从“靠天吃饭”到“靠产业致富”,从“单村突围”到“全镇联动”,康县两河镇的生动实践证明,党建引领不仅能凝聚人心,更能激活资源、盘活产业。“党建引领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转化为群众口袋里的收益、乡村振兴的动能。”李耀文表示,“两河镇将继续以党建为纽带,精心构建多元化产业格局,让产业发展的红利惠及更多百姓,积极探索出一条‘组织强、产业旺、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