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才
工作都比较忙碌、比较辛苦,大家都不希望工作之外,有人用工作上的事打扰自己,但也有些人不怕麻烦,用自己的工作热情做好服务工作,给人与人之间增加暖意。
我其实不喜欢看微信,平时也忙,也很少与人微信聊天,但因为母亲年老体弱,有帕金森等病,去地区医院住院的次数也多,所以很想加一下主治医生的微信,有事好咨询一下。我问过边医生,无论我怎么说明不会打扰她,她也不愿意。我理解她。医生本来就很忙,加上素昧平生,更不愿工作之外与病人家属有什么联系。这所医院有个医生是我们县里的,我每月要来这里挂门诊帮母亲拿药,有时碰到她值班。几次我用家乡话和她说话,她都是用标准的普通话淡淡地回应,拒绝我的套近乎,也是怕不想和我有什么交集吧。
但张医生热情直爽,母亲住院期间,每次我到医生办公室询问病情时,她都会耐心地解答,不厌其烦地回复。有次我问能否加个微信,她毫不迟疑地答应了。
出院后,虽说尽量不去打扰了她,但偶尔,我还是会问她一些问题,她回复会延迟,但每次都会回复,有时,打的字还比较多——这是很负责任的回答啊。我很感激,过年时,为表达新春的祝福和感激之情,我简单地发了句:“张医生,过年好!”她也回了句:“过年好!”
三八到了,我向她致以女神节的祝福,发了个38元钱的小红包。她不愿领,回了句“也祝你们家的女神节日快乐!”小小的红包,小小的心意都算不上,纯属好玩,但张医生把这个问题上升到职业道德,不愿与病人家属有任何金钱上沾染。这让我又对她多了份敬重。
作为教师,想想自己,也坚守了职业道德的底线。有一年教师节,有个家长在微信上发了个红包给我,我立即回复:“祝福收到,红包请收回,谢谢。”这位家长最初可能有点尴尬,有点不高兴,但随后产生的应该也是一种长久的敬重之情。
我本来是不随意加人微信,但受张医生影响,学生家长的微信,我来者不拒。有时不想理家长的问话时,想想张医生,于是,对学生家长也多了份耐心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