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洲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是冬的尾声,更是春的序曲,民间俗称“打春”。立春为何又叫打春与从周代开始延续至清末的一种旧时岁事活动“鞭春牛”有关。“鞭春牛”,又称“祭春牛”“打春牛”,简称“鞭春”“鞭牛”“打春”,据传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民俗起源于周代,至汉代已相当流行,到宋代鞭春牛习俗传播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明会典》中明确规定“有司鞭春仪”,清代鞭春牛活动蔚然成风。
周代,人们打春牛的仪式十分隆重。各家在门外用泥土精心做成土牛,装扮得五彩斑斓,身上绘满了吉祥的图案,仿佛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牛头高高扬起,牛角上系着红绸,那模样既威武又喜庆,仿佛在向人们宣告着春天的到来。众人用彩绳拧成鞭子或用柳条作鞭,追击打牛取乐。以后,改用纸糊耕牛,在鞭打之后,百姓争抢糊牛的纸片,拿回埋在畜圈,以祈六畜兴旺,这就是“立春”因“打春牛”而称为“打春”或“戏牛”。《吕氏春秋·古乐》也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说的是三个舞者手里握着像牛尾一样的道具,大家一起载歌载舞,足足跳了八章舞乐。
南宋诗人杨万里有一首《观小儿戏打春牛》的诗:“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打春牛的仪式各地不尽相同。在有的地方,仪式开始前,村里的长者们会聚集在一起,他们手持柳鞭,神情庄重。柳条发芽比较早,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长者们围在春牛周围,口中念念有词,那是古老的祝词,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打春牛的过程并不长,但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牛头被打得越响,意味着新的一年里,庄稼会长得越好;牛身被打得越均匀,象征着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当春牛被打得“四分五裂”时,仪式达到了高潮。人们纷纷抢着捡起春牛的碎片,据说谁捡到的碎片越多,谁家的收成就越好,谁的身体就越健康。于是,村庄里瞬间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人们在欢声笑语中传递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现如今,这种打春牛的习俗则成为轻松而简单的礼仪行为,被称为“出新牛”或“初醒牛”。这天一大早,人们把牛精心打扮一番,在牛头挽上象征喜气的大红花或红布,把牛牵到大门外或打谷场,放一挂鞭炮,然后拉着牛到村庄周围转上两三圈,让牛从冬天“卧圈赋闲”的懒散中醒来,为即将开始的春耕生产先练一练腿力,乡亲们见了面都会开口说一些希望六畜兴旺、平安吉祥之类的话语。
在时光的长河中,打春牛可谓是岁月深处的春之序曲,为平淡的农事增添了一份诗意与温暖;但在民间习俗范畴,它却是农耕文明的生动写照和一种仪式,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承载着先辈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