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庆萍
中国源远流长的春节,源于古时年终岁尾的腊祭活动。贴年画、压岁钱、燃爆竹等诸多春节习俗,如一阵阵喜人的春风,同节气一道相伴而生。那么,这些年味十足的习俗,最早是怎么起源的呢?
最早的压岁钱。《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压岁钱最早出现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据称唐玄宗嫔妃们在春日三五结伴做掷钱游戏,为了让她们玩得痛快,宫廷钱库就散些钱给她们。后来此习俗传入民间,演绎成现今的压岁钱。
最早的年画。《周礼.丧大》记载:“君释菜,礼门神。”可见,年画起源于古时的门神画,门神年画周代已有之。据东汉蔡邕《独断》载:“汉代民间已有门神,贴‘神荼’、‘郁垒’神像。”即汉代民间把两块刻有“神茶”“郁垒”二神的桃木板分贴于大门两侧,传说这二神统管天下众鬼,可避鬼驱邪。到了宋代,门神画演变为木版年画,并沿袭至今。
最早的爆竹。春节燃爆竹之俗始于汉代,据《神异经》记载,人们见到山魈则病。除夕之夜,众鬼游荡,年兽肆虐,而山魈害怕爆竹声,听见就跑。所以人们在除夕之夜要在庭院燃放爆竹,以避恶鬼邪神。最开始的爆竹没有火药,爆竹就是燃放竹子,使其发出毕剥的爆裂声。据《通俗编.俳优》载:“古时爆竹,皆以真竹蓄火爆之,以示贺岁。”直到宋代才有纸裹火药的“爆竹”。火药发明后,人们仿照竹子形状做成鞭炮,因其源于焚竹发声,仍称爆竹。
最早的春联。《后汉书.礼仪志》曰:“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春联由桃符演变而来,周代人们把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称为桃符,用来驱鬼辟邪。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开始在桃符上写联语。史载,后蜀君主孟昶于公元964年除夕,命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木板上写吉庆语以迎岁。辛寅逊写好后,君主孟昶不满意,遂提笔写下“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到了明代,将桃符改称“春联”。
最早的春节。《腊祭》中记述,腊月里,人们杀猪祭祀上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还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又唱又跳。这是夏朝祭祀的情形和场面,也是最早的春节雏形。《尔雅》云:“夏日岁,商日祀,周日年,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此《尔雅》之言,亦是关于古代春节的记述。
最早的贴“福”字。早在周朝初期,姜子牙将妻封为“穷神”,并嘱“除有福之处均可去”。于是,人们纷纷贴“福”字以驱“穷神”。后来,有传说“穷神”看东西是倒看,人们便将“福”字倒贴。
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很多古代春节习俗仍然完好留存,这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中国的年味依然浓郁醇厚并生机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