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灵台:达溪河畔的绿色崛起
2025-01-06 17:07:31 来源:甘肃农民网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孙筱娜 王小兰 文/图

“以前这里环境很差,臭水、垃圾,现在生态变得这么美,还修了健身步道,我和老伴特别喜欢来这里晨练。”张女士笑着说。

“看,那儿有野鸭子,还有只灰鹭!”一名观鸟爱好者拍照赞叹道。

……

从污水横流到生态优美,从几近消失到候鸟成群,无不体现着达溪河的生态变迁。

达溪河流经灵台段长达85公里,河水哺育着这座小城,而小城的人们也努力保护着达溪河。

大溪河畔的灰鹭。

污水,是怎么处理的呢?据介绍,灵台23万人每天生活产生5000吨污水,没有直排达溪河,而是经过污水处理厂的A/0污水处理工艺、沉淀+过滤工艺、电解法次氯酸钠消毒等工艺处理后,再流出时已是清澈见底的溪流。

经过不懈努力,如今达溪两岸绿意盎然,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景象成为常态。

近5年来,灵台人一棵一棵种出18.13万亩森林,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截至目前,森林覆盖率53.9%,草地覆盖率10.58%,草原综合植被盖度84%,古树名木保护率达100%。百里林场、珍珠山林场治理初见成效,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人工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构建、退耕还林等项目正着力构建溪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

百里林场。

绿起来的灵台,坚持生态优先,探索“生态+”发展路子,加快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康家沟村紧靠景区,风光秀丽,被誉为灵台人的后花园,乡村旅游的基因一直刻在血脉里。“保护、利用好家乡的山水人文,努力实现乡村振兴。”康家沟村村主任刘存林说。

近几年,经过灵台县委、县政府的倾力打造,康家沟先后荣获“国家森林乡村”“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村”、县级文明村等称号,乡村旅游的底色愈加鲜亮。村委会抓住机遇,探索企业+村委会+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大力发展采摘农业、游乐场、农家乐、亲子游等旅游项目,通过承包经营、特色种植、旅游服务、基地务工,村民们将汗水和热情洒在这片土地上,康家沟乡村游美名远扬,村民们生活也得到不断改善。

大溪河。

马海军、马玉红夫妇是回乡创业种植大棚,从第一个发展到现在的6个温室、11个拱棚,依靠草莓、蘑菇、圣女果采摘和康家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生活也奔向美好新生活。习小乐的樱桃园占地40亩,背靠康家沟旅游景区,一年收益可观。

康家沟村的农家乐、超市、刺绣、采摘园等项目蓬勃发展,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200万余人次,景区经营收入突破900万元。

刘存林算了一笔账:除了这些项目,农民还将从菜棚租赁和合作社种植的120亩玉米收入分红中获益,农区变景区、民房变民宿、产品变商品、农民变技工。

蘑菇产业。

2024年,康家沟本村及周边群众80余人实现年均增收4600元,村集体实现增收35万元以上。

生态的崛起,也反哺着旅游的发展。

康家沟积极植绿护绿,保持76%以上的森林覆盖率。修建多个游娱项目、开辟“有氧运动健身游”精品路线、打造“以旅护林、优势互补、林旅融合”的“森林氧吧”。

康家沟旅游景区。

2024年以喜报收尾——“百里达溪·达溪百里”生态文化长廊景区荣获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称号。一个个生态旅游项目落地,成为乡村振兴的推动力,古老乡村、绿色生态、文旅融合,在灵台交相辉映,共绘小康图景。

责任编辑:何香利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