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冬至饺子里的暖意
2024-12-23 10:05:16 来源:甘肃农民报 作者 薛雁

冬至大如年。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夜,还要吃一碗温暖的饺子,才叫人惬意。

说起北方冬至吃饺子,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冬至回乡,见乡亲们饥寒交迫,耳朵多有冻伤。他便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置于锅中煮熟,捞出切碎,再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煮熟分发给乡亲们。人们吃下“娇耳”,喝了热汤,浑身暖和,冻伤的耳朵也得以痊愈。此后,便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这饺子也承载着祛寒保暖、护佑安康的美好寓意。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小时候,每年冬至,母亲便会从一大早就开始忙碌。和面,剁肉,拌馅,擀皮,包饺子,烧开水。一套固定的流程里,总少不了我和父亲的身影。父亲负责擀皮,只见他左手将按扁的面剂子拖到案板中间,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面团的边缘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右手的擀面杖就从面团的边缘来来回回地压在面皮上,每一下都使面团变得更圆更大,最后变成一张圆圆的小薄饼。一会儿,案板边就撂起了一堆饺子皮。

母亲拈起一张饺子皮握在左手心,右手用筷子将拌好的馅儿挑起一团,放在面皮中间,然后两只手一捏一握,一个酷似耳朵的饺子就出现在她掌心里,我就负责将规规矩矩的饺子整整齐齐地排在竹匾里。

这些饺子会一起下锅,盛在盘子里的时候,个个透着圆滚滚的可爱。腾腾的热气,氤氲了视线,恰似一家人和和美美的幸福与温情。轻咬一口,汤汁四溢,鲜香的滋味在舌尖绽放。

时光变迁,父母在厨房里转悠了半辈子,从青丝到白发。每年冬至,只要听见那熟悉的剁肉声,看见他们忙碌的身影,我的心里就无比地踏实。如今,我也接过了父亲手里的擀面杖,学着母亲的样子,包着一个个小巧的饺子。女儿也如童年的我,用饺子皮捏出各种奇形怪状的创意饺子,逗得全家哈哈大笑。冬至的饺子里,是家的味道,是凝聚的亲情,用最平常的烟火,煮出的最温暖的力量,不断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  (薛 雁)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